程序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高丽琼 李军锋

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

目的:探讨将程序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8月-2022年9月接收的急诊危重症患者(n=300)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护理,150例),另一组为观察组(程序化急救护理,150例),将两组的病情恢复情况、抢救成功率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命体征(4.86±0.21)分、生命威胁情况(4.75±0.23)分、是否需要复苏(4.53±0.20)分、预期利用的资源(4.71±0.18)分、反应时间(4.83±0.2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01±0.16)分、(4.12±0.20)分、(3.97±0.18)分、(3.88±0.16)分、(4.04±0.21)分;在抢救成功率上,观察组的95.33%高于对照组的88.00%;均P<0.05。结论: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而言,通过程序化急救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其病情康复,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患者;程序化急救护理;抢救成功率

正文


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其生命体征出现异常,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或者减慢、血压升高等,病情变化迅速,加上生理功能紊乱,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1]。急诊科的抢救内容较复杂,对各个操作要求严格,而急诊护理全程辅助整个治疗工作,还需为患者选择高效的护理模式[3-4]。鉴于此情况,本文就程序化急救护理的实施效果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纳入300急诊危重症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组(n=150)男84例、女66例;年龄在40~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8±4.10)岁;发病至抢救时间:1~6h,均值:(3.56±0.23h。观察组(n=150)包括86例男性患者与64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41~90岁,平均(65.51±4.23)岁;发病至抢救时间:1~7h,均值:(3.72±0.26h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建立静脉通道、补液、监测生命体征、保持良好体位等。

观察组:程序化急救护理,成立程序化急救护理小组,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充分掌握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护理技能、应急方法等,定期考核成员的综合能力,需达到要求才可上岗。患者入院后,立即像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发病前的状况、已采取的处理措施等,协助患者开展各项检查,做好相应抢救准备,明确分工,包括气道的管理、意识状态的观察、稳定家属的情绪、合理评估患者的病情等。转运过程中保持平稳,做好科室的药品交接,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输液速度,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待患者清醒后了解其内心想法,予以鼓励、安慰,介绍治疗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1.3观察指标

根据急诊严重指数(ESI对两组病情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包括生命体征、生命威胁情况、是否需要复苏、预期利用的资源、反应时间5个方面,有5个等级,计分1~5分,正向计分;同时,记录两组的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工具为SPSS 22.0统计软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通过护理后,两组的各项急诊严重指数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显著较高,见表1

1  两组病情恢复情况比较±s,分

组别

n

时间

生命体征

生命威胁情况

是否需要复苏

预期利用的资源

反应时间

对照组

150

护理

2.36±0.12

3.03±0.15

2.68±0.17

2.36±0.13

3.10±0.16

护理

4.01±0.16

4.12±0.20

3.97±0.18

3.88±0.16

4.04±0.21

t

6.302

5.128

9.602

7.635

6.601

P

0.016

0.022

0.012

0.023

0.017

观察组

150

护理

3.39±0.15

3.01±0.17

2.62±0.15

2.39±0.14

3.12±0.18

护理

4.86±0.21

4.75±0.23

4.53±0.20

4.71±0.18

4.83±0.25

t

13.620

15.945

12.603

11.348

16.607

P

0.003

0.010

0.009

0.006

0.011

t护理前组间

6.235

8.519

9.205

7.634

5.603

P护理前组间

0.136

0.202

0.148

0.249

0.305

t护理后组间

4.128

8.635

5.120

5.967

6.301

P护理后组间

0.038

0.045

0.041

0.029

0.036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抢救成功143例(95.33%)、132例(88.00%),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χ2=5.280P=0.0220.05)。

3.讨论

在以往的临床护理中,常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常规模式,但常规模式缺乏系统化、程序化的特点,总体干预效果有待提升。程序化急救护理是根据已经编好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干预的一种模式,具有固定化的程序,在开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系统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有学者提出,转变以往的常规模式,对患者进行程序化急救护理,能够避护理的机械性与重复性,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急救时间,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5-6]。如以上结果所示,观察组护理后的急诊严重指数评分与抢救成功率均较高。

综上所述,以程序化急救护理的方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干预,不仅可以改善其恢复情况,还可以获得满意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梦莹,杨梅.程序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21):162-165.

[2]郭瑞,张苗,闫亚慧等.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的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4):172-174.

[3]孙健,张燕.标准化急救护理应用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9):113-115.

[4]宋春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03):93-94.

[5]郭芳芳.程序化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1):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