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的养生之道探索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董风雷

河南省焦作市和式太极协会 454591

摘要

作者通过近四十年研习太极拳的体感,从太极养生养什么、如何养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太极训练中如何树立养的理念,训练方法中为何要 “心静”,心静和如何实现“心静”;为何要“守中”,如何做到“守中”;以“顺直”求通达,以轻柔圆活实现周身通泰,以“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气以直养调动周身百骸运动,实现强健体魄,通经舒脉的养生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

太极养生、心静、领顶、直顺、轻柔、守中、一静无不静,一动无不动

正文


研读中国历史养生之道及当代各流派养生理论,总结认为,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各种饮食保健、医疗调理、运动等的活动。

历代所有的养生专家,由于各自自己的实践和体会的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神气、精气、食养、药膳等方面各有所长,也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比如说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武术养生等,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当今社会,太极养生也成为大家公认的一种养生方式。但,太极养生终究养什么?怎样养?尽管有各太极门派大师、及有关学者均有参评,可,总让习练者有觉其意,又无可适从,虚幻缥缈,玄不可及的感觉,照其习练起来困难不少,不知所往,从而形成一种像大爷、大妈习练公园“太极操(舞)”一样,充满信心,坚持不懈,但收效甚微的结果。

一、太极养生终究在养什么

先小举一例:企业的管理

在一个企业中,一般会设立:综合部(人、后勤)、财务部(投入)、技术部(技术开发与控制)、设备部(设备管理与改进)、生产部(生产组织等)、营销部(市场)……等机构;企业为什么要设立这些机构,无非就是想让各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发挥专业能力,保证专业效果,各专业各负其责,及时解决,才保证了企业持续发展旺盛的生命力。

人体同样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骨骼、皮肤的“围墙”内,由五脏六腑组成,五脏六腑承担着人生机体保证生命力的各自工作任务,若某个脏器不正常工作或“不作为”了,反应出来的就是这个人“病了”,生命机体就出现异常了。古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也从反面告诉我们“非养生”的一些现象。

养生养什么,养生最早见于庄子,所谓的生,就是指生命生长生存之意义。

《黄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所以,“治未病”是养生的终极目的。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所创“代理架”的治病健身之理源于《周易》之理。认为人的生理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拳法之阴阳动静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身体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之功效。

二、太极养生如何养

所谓的养,就是保养调养培养的意思。练太极要坚定以“养”为目标,将练太极的全过程作为“养”的过程

以太极的“武”而言,不练不行,通过“炼”,强筋皮、健骨肉,增肌肉记忆,强化反应速度;通过“练拳如有人,行拳如有绳”养成习惯,通过轻灵柔化,练出“敌不知我,我独知人”等反应;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达到遇力而化,粘黏连随的应敌反应变化。

但,从养生角度而言,练的思想要因目标改变而调整。

1、养筋骨:

初练者,首先要摒弃“我一定要做到他人一样好”思想,做到不刻意、不逼自己,举手投足,似顽童“玩耍”一样,通过手画圆,脚步轻抬轻落形式,以“舒服”为准绳,以肌肉舒展,四大节八小节(四大节:两肩两跨,八小节:两腕、两肘、两膝、两踝)活络为目的,实现关节活络、周身通泰,呼吸通畅、心情愉悦之状态。此阶段年龄稍长人员坚决杜绝强制拉筋、压腿、认为拳架越低越有效果的思想。应循序渐进;通过一周至一个月(因人而异)肌肉伸展运动,使周身肌肉得到揉伸,筋膜弹性得到增强,关节由强直变得灵活,此时说明周身肌肉、关节、筋膜在保护性的训练下,血液输送已基本通畅。此揉筋拔骨过程,本人称之为“修路”,为下一步气血运通做出准备。

2、养内脏

太极理论中:圆、上下、进退为五行,领落、开合、出入、迎抵为八卦,合称太极十三式。人体内脏有: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上中下虚称)为六腑;统称五脏六腑。

太极训练,初期练法上要求以外带内,内养充盈后要求以内催外,气贯四梢(后面有谈到)。通过领落,牵动脊柱做上下运动,对肾脏、肝脏、脾脏产生按摩作用;通过开合,胸部实现扩胸、缩胸,调动肺脏扩张和收缩,同时对心脏进行按摩;开合配呼吸,通过逆腹式呼吸,腹部鼓荡,对大肠、小肠、膀胱进行按摩,助力肠蠕动、通肠便;同时通过腹部鼓荡,带动膈肌运行,对胃进行揉模,促进消化。通过领落、开合、呼吸、圆运动带动丹田运行,通过气海(丹田)鼓荡,推动血脉运行,气以直养,使精、气、神合而为一,血脉通畅,祛除疾病,达到养生延年的功效。

三、太极养生的训练方式

1、以“心静”为习练前提

如何做到心静呢?

太极自无极始,练太极应首先知无极之静,首先要了解太极的无极桩。

两脚自然分立,脚跟与肩同宽,脚尖略外摆(以自舒服自然为准),下颌微收,保证颈椎自然直立,头顶似有小绳上拉(虚领顶劲),两眼平视前方或微闭;两臂下垂,两手自然下坠;膝关节放松微曲,骶椎略前收、下坠(使头和骶椎略有对拉感);自然呼吸,细吸慢呼;净空头脑,似自己立于混沌时空,进入物我两忘状态。整个身形似衣服撑挂湿衣,头若衣撑挂钩,全身似湿衣自然下坠;每次呼气,周身下坠一下,似细水淋头周身下沉,觉脊柱在拉伸,手臂在延长,上肢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一节一节都拉开;脚陷地下,周身重量自上而下经双脚传导入地;两耳似听到灵空声音,草中小虫切切私语,但周围繁杂噪声无一入耳。此时,呼吸平缓,空明世界,唯我一人,是为静状态。

其二,了解太极运行中的“静”

和式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要求两手之间,两脚之间、手脚之间、身手之间似有无形绳线牵拉(练架如有绳),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此时的“静”均在每个动作的结束点,成式后仍需向无极桩一样,要周身下沉,重量自上而下经相应承重脚传导入地,成蓄势。另整个行架过程,须身随意动,呼吸平稳,心与意合,摒弃他念,拳架在脑空、心静的状态下运行。

2、以“守中”得周身安舒

一是保持身体中正。

人体的脊柱椎管内的神经束,传导着周身行动指令,是人体重要的信息传送通道,发生阻隔,必会导致某个(段)机体动作失灵。所以有练太极必练脊柱之说;保证大脑信息传导畅通,保养好脊柱信息通道,同样是太极养生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是意念要守中

拳论曰:“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又说:“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拳架是意念的载体,意念守中是和式太极拳的行拳心法。练架时,用意使动作规矩端正,不贪不欠,圆活轻灵;通过盘架,强化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对拳架动作感知,通过日积月累,形成下意识的本能反应。练拳时意念需自然,不刻意,要松神凝神;心平气和,意守中不丢,意不守中,则会神乱,神乱则不会静,外形就会有贪欠偏倚等散乱之状。行拳走架,求中、守中,身体中正,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任督二脉(任脉:人体前中线,督脉:人体后背中线)则上下通达,气畅不滞。

3、以“直顺”求气血通达

和式太极拳行拳走架要求“三直四顺”,即腕直、身直、小腿直;顺身、顺腿、顺手、顺脚。

通过“三直”,避免凸凹折叠,凸凹折叠形成血脉阻滞,通过腕直(不塌不坐)、身直(立身中正)、小腿直(与地面成90度),不仅保证了气血通道畅通,周身重量可节节松沉入地,浊气下降,清气上升,气达四肢末梢,同时可避免因“跪膝”造成的肌肉拉伤、“练太极伤膝盖”之病。

四顺,主要是要求练拳外形,手脚运动变化,要符合习练人自身的生理结构,运动方式符合骨骼结构特点,不挒、不扭、不别劲,走架时自然圆活,深意活泼,手去身随,腿去脚随,身转时以脚跟为轴,摆脚尖随势而动;如此,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达,可使气直养,经脉通畅,自可达健身养气的效果。

和式太极拳又称“耍拳”,意思就是,行拳走架,如同孩童玩耍,自然活泼。和式太极拳又称“尺寸架”,意思就是,练拳要讲规矩,此规矩就是自然,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贪不欠、气以直养等规范,所以太极拳训练中都有“捏架”之说,就是要规范动作,根据动作表现,对人体各骨骼位置状态进行有序摆放及认筋识穴,使身体处于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

4. 以“一动无不动”调动四肢百骸

《医易文》中讲:“人生之理,医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和式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做以圆或弧线形的转动和滚动,大圆套小圆(公转加自转),圆转连贯,阴阳转换,使身体的上下、左右协调运转;通过结合逆腹式呼吸和腹部鼓荡运动,带动膈肌上下运动,使肺部充分收缩和扩张,并可使腹部脏器得到轻微按摩,有助肠胃功能增强与恢复。通过周身骨骼、肌肉协调运动,带动丹田运转,五脏六腑运动;形成身体各部位运动时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消彼长、内外合一的动态平衡状态。在动作和缓均匀,心平气合,呼吸自然,阴阳无偏中,带动气血、脏腑、经络运行,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及养生的目的。

5. 以“领顶”为法,驱动气血运行

和式太极《九要论》中讲:人之周身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一身而言,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以胳膊而言,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至于气之发动,皆自稍节起,中节随之,根节催之。

和式太极老拳谱规定:头为六阳之首,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本此相背;头上顶,后三关易通,经玉枕达百会。师父曾告知:和式太极习练者要养成一个习惯,不论行功走架或站行坐卧,头要正,下颌微内收,竖颈顺项,不可低头仰面,左右摇摆。大脑是人的神经系统中枢,头正领顶,气则易通过大椎穴、上经百会,通大小周天,从而使气血畅通,周身百脉通畅,以达健身养生效果;通过头正领顶,使头脑清醒,对外界情况准确判断,并发出信号,使身体各部协调配合,即:头脑冷静,处事有法度。人的颈部,汇聚着脊髓、血管、气管、神经,通过头正领顶,保证了气血、神意上通下达,同时对颈部肌肉有较好的锻炼,可避免颈椎凸出、落枕和因颈椎凸出、错位导致供血不足的头晕、昏迷等问题

《九要论》又有,发为血之稍,血为气之海,发欲冲冠,血稍足;舌为肉之稍,肉为气囊,舌欲催齿,肉稍足,气囊充;齿为骨之稍,轻咬齿,骨不松;甲为筋之稍,甲伸则筋强。

和式太极拳八字诀要求三顶: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向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可自胳膊外侧下来,直贯掌心和指尖;舌向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舌顶上腭,用鼻呼吸,可以使任督二脉相通。

6. 以“轻柔松活”为表现形式,实现自然法则

《耍拳解》中说:“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太极拳轻灵柔和的运动方式使身体各部分协调均衡,故太极拳能调养气血,陶冶性情,达到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气血顺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极拳的论述中多是灵活、圆活、柔活并用。和式太极拳轻、灵、圆、顺的特点形成了活泼自然的特色。用意则活,用力则滞,神意活泼,手足灵活。练拳始终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心静、恬淡,不刻意、不用力、不憋气、均匀呼吸,每个定式各稍节轻轻撑起,不发劲,打拳如剥茧抽丝,身体舒展,缓行运化,体悟每个动作,让每个动作,领到位,落到位,顺个人骨骼结构,保证不别扭、心怀“耍”念,轻松自然。若能由幼童学起,一生不间断的用功,即到年高百岁,仍可保持亦能达到幼童般的体质。因此,按和氏太极拳耍拳准则用功者,可获返老还童的功效。

四、太极养生的“不宜练”

习武练功如同服有上乘补品一样,倘若方法不当,同样会伤身。就“养功”的基本内容而言,练功择时选地至关重要。归结起来,主要有“十不宜练”:

1.大风大雾天气不宜练。太极运动,呼吸深长,大风大雾中的脏风浊物易被吸入肺中,侵染五脏六腑,尤易伤心肺。

2.阴湿瘴气环境不宜练。运动过程中,浑身筋骨放松,身体毛孔、骨缝俱开,不知不觉中会受阴湿瘴气侵蚀,难免伤筋损骨。

3.烈日下不宜练。骄阳当头,大汗淋漓,会因汗多而伤血,并伤皮肤。

4.饮酒过量不宜练。饮酒后,以为通过运动可出汗排酒,但太极运功时,会加快酒精融入百骸伤精伤神。

5.过度疲劳不宜练。劳作后,本已精疲力竭,仍执意练功,更会伤及真气。

6.情绪不好不宜练。常言道:哀伤神、怒伤肝、忧伤肺、忍伤脾、虑伤心、恐伤肾、燥生火。心情不好之际,人体内分泌处不平衡状态,人难以入静,机体功能已失调,此时练功往往气机紊乱,更易伤及内脏。

7.身有不适时不宜练。身体不适时体能下降,若强行练功,势必加大消耗,伤及元气。

8.饮食过饱时不宜练。人刚用完餐,人机体血液主供消化系统,此时强行训练,易伤胃、脾。

9.房事后不宜练。太极健身,练精化气,房事后执意行功,易伤肾。

10.裸身不宜练功。太极运动尽管是微微出汗,但毛孔张开,寒气易入,对腰腿、椎骨伤害。

中华名医华佗有语:“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可生,犹如户枢不朽是也。” 太极运动需要依法轻灵柔活的训练,并运动适量,保持使血脉畅通,方可祛除疾病。正如和式第三代传人和庆喜大师所言:习举之道多留心,神敛体松法自然。腰脊中正顶劲领,气遍周身任督行。虚虚实实阴阳理,身灵步活周身功。拳守九法知六合,上下相随功自成。张弓蓄劲气贴背,妙在中气腹内行。招法内劲圆为宗,顺遂轻灵刚柔用。节节体骸归一元,静分动合臻化境。盘案行功贵有恒,子午卯酉顺时应。摇面不极气血畅,延年益寿太极功。习拳须明拳中理,谨记代理(和式太极又称代理架)不虚名。学好太极岂曰难,详示口授功自修。

在和式家传有拳谚曰:“入门引路须口授。”此言是说,理论固然可以在文字中学得,但书本毕竟不能代替实践。因此,欲真正掌握太极养生真谛者,拜明白老师很重要,老师的言传身教,技巧要领,用笔是无法表达清楚的。在习练太极人群中出现“膝盖痛”“腰椎痛”“肌肉拉伤”“横气填胸”者大有人在,分析原因无非有两种,一是个人看书,在想象中练,未能掌握调整办法,二是“大师”水平有限,未能正确教授习练方法。所以,习练太极拳,由明白老师身传口授是入门之径。

 

董风雷: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教练,焦作和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中国太极文化传承人,国际太极拳高级教练、高级拳师,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焦作第九届国际太极拳大赛太极拳、器械双金牌获得者。中国铝业高级运营管理师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