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护理在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辅助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医针灸护理;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能力
正文
肢体功能障碍属于脑出血、脑梗塞、外伤等疾病,主要是由于身体或部位的损伤或机能不全所导致的。肢体功能按照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肢体功能障碍是一种较轻的肢体残疾,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小,而中度或重度的肢体残疾,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加重患者的家庭负担。为降低致残风险,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康复措施。现在,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主要是通过服用药物或者进行康复训练来达到改善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肢体残疾的研究不断深入,有研究表明,传统的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有明显的优势。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针灸结合中医疗法,有助于患者的恢复。探讨针灸疗法在肢体残疾患者康复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采用随机编号的方法,从一所医疗机构中抽取102名肢体功能障碍病人,分为护理组51名和对照组51名。对照组29名男性,22名女性;受试者从41岁至67岁,中位数为54.39岁。护理组27名男性和24名女性。病人在43~66岁之间,中位55.1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护理,情绪护理,病情监测,体位指导,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与对照组比较,护理组人员实施了中药针灸护理:(1)对患者的太冲、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解溪、肩胛、外关、百会、照海等穴位进行了常规的消毒,并以拔、捻转法为针,取气后,留针15 min,1次/d,连续8周。(2)护理工作:①施针护理:在施针之前,先对病人进行基本的针灸常识介绍,让病人对针灸有基本认识;当病人在针灸时出现昏迷时,必须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②病人的情况比较平稳时,可以引导病人从躺卧到坐卧的转变。采用直立法时,病人在健侧足上负重,慢慢地将负重向双脚移动;在病人肢体协调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做一些行走的运动,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来帮助病人纠正脚上的下垂和脚上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康复时间。(1)观察2组患者脑出血及脑梗死后肢体功能的康复情况。(2)用巴瑟指数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机能。这十项考核内容有:吃饭,洗澡,化妆,穿衣,排便,上厕所,搬床,椅子,平地走,楼梯上下,共得100分。重度依赖41-59分<40表示中度依赖性,60-99表示轻度依赖性,100分表示完全自立。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软件处理相关资料,以t检验组间的差异,P<0.05时差异显著性。
2.结果
2.1比较肢体功能恢复时间
护理组的肢体功能恢复时间比对照组要短(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组别 | n | 脑出血并发症 | 脑梗死 | 外伤 | 平均恢复时间 |
护理组 | 51 | 5.03±1.26 | 4.29±1.04 | 2.48±0.61 | 4.13±0.97 |
对照组 | 51 | 6.58±1.83 | 5.37±1.42 | 3.74±0.76 | 5.84±1.24 |
t | - | 3.316 | 2.427 | 4.589 | 7.757 |
P | - | 0.002 | 0.022 | 0.000 | 0.000 |
2.2比较Barthel指数
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arthel指数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2所示,干预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护理组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5)。
表22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
组别 | N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护理组 | 51 | 42.19±8.36 | 75.46±10.21 | 18.005 | 0.000 |
对照组 | 51 | 43.37±8.71 | 58.18±56 | 0.000 | |
t | - | 0.698 | 8.979 | - | - |
P | - | 0.000 | 0.00 | - | - |
3.讨论
3.1针灸康复疗法的应用
3.1.1毫针疗法
以中医治法为基础,结合针灸理论,运用针刺、疏通脉络、调养脏腑等方法来治疗多种疾病。
3.1.2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一种以刺|激耳郭穴,达到诊病目的的针灸方法。从80年代开始,国内对耳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已经发展到了100多种。
3.1.3头针疗法
头针治疗是指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对人体头部的几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其运用的经络和穴位与脏腑密切相关。在西太区举行的国际针灸命名会议上,根据经文选取的经穴,运用“针刺”(一针、二针、三针)原则,以“头针”为其名称。所以,要准确地确定人体的刺激点和头穴位置。
3.1.4水针疗法
针灸之术,又被称为“水针”,以银针为针,扎在人体的某个穴位上,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给人体注入一种特殊的药物。它利用了中医的特点,并通过对人体的穴位进行渗透性刺激,来增强其疗效。
3.1.5电针疗法
所谓电针,就是以针入穴,取气,再以一种与人体内的生物电相似的微脉冲电流,以针与电的双重刺激,达到对疾病的控制。电针治疗基于针灸“气”,并辅以电刺激,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替代传统的人为干预,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刺激量的目的。
3.2针刺疗法的康复机制
3.2.1镇痛的作用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针刺镇痛后,大鼠CSF和脑液中吗啡浓度显著升高。已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与神经递质的作用并非互不相关,而是互为促进。举例来说,针刺能增加脑内吗啡的浓度,进而影响中脑导水管旁的灰质,进而刺激中缝核,透过下行神经纤维,释放血清素,抑制脊椎。
3.2.2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对脏腑功能的调节:针灸可以起到平喘止痉的效果。针刺可以调整肾功能,对尿潴留和排尿障碍有较好的疗效。针灸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例如,电针对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抑制性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对免疫系统的调整:另外,针刺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脑皮层功能障碍是指在没有思维控制的情况下,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造成终身的残疾。目前,为了克服单纯的药物治疗的缺陷,临床上多采用康复训练的方式。相关科研成果表明,通过对残障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以实现损伤神经系统的重塑,从而实现中枢功能的重塑,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因其安全有效,成本低廉,毒副作用小,已被广泛用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医认为,头为一切阳之会,四肢为一切阳之源,调节阴阳,改善血液循环,可显著改善四肢的麻木、疼痛、乏力等症状,加速四肢的康复。以“曲池”、“外关”为主治,辅以“肩胛”、“手三里”、“合谷”等穴,可显著提高上肢功能;在阳陵泉施针,能起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通畅经脉、舒缓手脚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例如,向患者讲解有关针灸的知识,这样可以让患者减少焦虑、害怕的情绪,让患者更容易接受针灸的治疗。根据宫道琼等人的研究,以康复训练为主,配合针灸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针灸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改善其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赵颖.针灸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2):78-79.
[2]李灵,杨治艺.肢体功能障碍行针灸康复护理措施对康复情况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7,(6):33-34
[3]何冰心,蒋燕飞.康复护理对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4):85-86.
[4]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9,(18):55-56
[5]阙道琼,曾德军.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针灸康复护理措施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7):158-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