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兰他敏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及病例分享
摘要
关键词
加兰他敏 脊髓损伤 二便障碍
正文
加兰他敏是一种特异性AChE抑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脑卒中,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运动感觉障碍,对阿尔茨海默病等也有明显的改善认知的效果。而加兰他敏在治疗脊髓肿瘤引起的脊髓损伤很少有报道,下面就其机制进行理论阐述及病例分享。
加兰他敏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加兰他敏能够高选择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加乙酰胆碱浓度,提高脑部胆碱能信号,激活胆碱能抗炎反射,下调体内的整体炎症水平,在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2、调节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加兰他敏能够与AChR的变构位点结合发生构象变化,进行变构调节,激活受体下分子代谢路径;诱导nAChR的功能上调;增强nAChR在突出再生、突触传递、认知功能、神经营养因子的调控和合成,在神经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加兰他敏能够通过调节IL-1B/IL-1RA比例以及对IL-1B/IL-1RA的mRNA表达进行调节等机制改善炎症微环境,有效减少神经元受损。
4、神经营养效应:干预Aβ和α7nAChR的相互作用,发挥神经营养效应。
5、神经元保护作用:预防谷氨酸诱导的运动神经元死亡;使缺血过程中易受损的海马CA1区细胞存活良好;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的聚集和神经毒性;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减轻Aβ诱导的自由基损伤;保护线粒体功能和抗内质网应激的作用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6、增强NMDA受体活性:增强记忆与学习等多种高级神经功能,改善认知功能。
7、激活神经末梢的N受体:加兰他敏通过抑制钙激活型钾通道增加神经递质的释放,激活神经末梢的N受体,增强AD患者认知和行为能力。
加兰他敏通过以上作用机制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和外伤引起的运动感觉障碍及AD的认知,而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其临床效果也极佳。
脊髓损伤指由各种原因导致椎管内神经结构及其功能的损害,出现损伤水平及以下脊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脊髓损伤是由受伤即刻的暴力直接产生。损伤后的脊髓可出现广泛的水肿,由于受到椎管的骨性限制、硬脊膜及软脊膜的束缚,神经压迫及髓内水肿可进一步加重,导致脊髓与椎管之间的循环障碍,引起脊髓缺血、水肿、出血及坏死。继发性脊髓损伤是指脊髓水肿和/或髓内血肿出现后导致髓内压力增高,由于受到髓内软组织的束缚以及骨性椎管的限制,会出现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从而触发复杂的炎症级联反应,使继发性脊髓损伤成为促炎细胞因子、活性氧、氧化损伤、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离子稳态丧失、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为特征的进行性疾病。
脊髓损伤的病因包括外伤性、感染性、原发及转移性肿瘤。其中外伤和感染性脊髓损伤较为普遍,原发及继发性肿瘤导致的脊髓损伤较少见。肿瘤本身及手术引起的神经损伤机制可以粗略地分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兴奋性毒性,这三个机制也与加兰他敏的作用机制高度契合。因此,从理论上讲加兰他敏可以有效的治疗脊髓肿瘤引起的脊髓损伤。
病例分享
某某,女性,66岁,左下肢麻木不适3个月,伴走路时无力,无运动障碍,无大小便障碍,腰椎磁共振提示椎管内占位,行脊髓病变切除术+椎管探查术,病理结果为胸11-12节段脊髓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患者出现二便障碍,左下肢肌力5-级,痛觉减退,给予输注七叶皂苷钠10mg/日,连用8天,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mg/日,维生素B12 0.5mg/日,氢溴酸加兰他敏注射液5mg/日,16天后患者小便功能恢复,20天后大便功能恢复,28天后能够自行坐立行走。
某某,男童,9岁,间歇性双侧膝盖疼痛伴双下肢麻木不适及5个月,伴大小便障碍,并呈进行性加重,直至无法行走,腰椎MRI提示腰3椎体占位,给予腰椎肿瘤切除术,病理结果为神经母细胞瘤,术后2周患儿下肢疼痛及麻木感减轻,但存在双下肢运动障碍、平衡障碍伴二便障碍,神经科查体:双下肢肌力在3-4级之间,深浅感觉双侧正常,膝腱反射未引出,双侧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巴氏征阴性。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1 2.5mg/日,维生素B12 0.1mg/日,氢溴酸加兰他敏注射液2.5mg/日。5天后小便正常,9天后能够站立并行走,大便正常。
这两个病例均说明加兰他敏在脊髓肿瘤及手术创伤引起的脊髓损伤中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特别在改善二便功能障碍上有显著的疗效。这与加兰他敏在脊髓损伤中提供神经保护及减轻继发性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密不可分。但是具体用药时间及剂量尚缺乏指导性意见,需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而且脊髓损伤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除了应用加兰他敏外,还应联合营养神经药物,高压氧以及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等康复手段,这样才能使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最大化。
作者简介:卢瑞香(1978年),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癫痫及脑血管病的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