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及其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治未病;黄帝内经;中医临床;中医预防
正文
中图分类号:R221
在《黄帝内经》中,“治未病”首次被明确提出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它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重要性,提倡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情志状态以及早期发现和处理机体的微小变化等手段,来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1]。它还提出了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包括顺应自然规律生活、调节情志、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一系列养生原则。“治未病”思想是《黄帝内经》中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和养生保健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
1 《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之一,由多位古代医家相继编纂而成。《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医学思想,主要涵盖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养生保健学说、诊法学说、论治学说、运气学说等,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医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诊疗依据,也是现代中医学不断汲取灵感和创新发展的源泉。《黄帝内经》的影响还体现在现代中医药教育和学术研究中,作为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习的必修课程,在跨学科融合中,《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养生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对于开展生命科学、心理学、健康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具有参考价值[2]。在学术研究中,《黄帝内经》中的诸多观点激发了现代学者的研究兴趣,推动了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通过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2 《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
2.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强调在人体尚未发病或疾病处于萌芽阶段时,即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式调养:强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2)精神调摄:认为情志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倡导平和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过激,以防因情绪失常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引发疾病。
(3)养生保健:通过食疗、药膳调理、导引术(如气功、太极拳)、按摩推拿等多种传统养生方法,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3]。
(4)早期筛查与干预:对一些具有遗传倾向或者易患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早期干预。
(5)普及卫生知识:教育民众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推广卫生习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6)疫苗接种与免疫预防:在现代医学范畴内,“未病先防”也包括接受疫苗接种,预先建立免疫防线,抵抗特定传染病的侵袭。
(7)疾病易发时期的防护:根据四季气候变化和个人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冬季注意保暖以防寒邪入侵,夏季则要注意清热解暑,预防暑湿之邪致病。
总之,“未病先防”提倡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在疾病发生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保障个体健康的目的。
2.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后,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和向复杂性转变[4]。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医治疗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一旦出现病症或被确诊为某种疾病时,应及时进行深入细致的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准确判断病情阶段和发展趋势,并立即开始有针对性的治疗,以阻止疾病的进展。
(2)控制病势:针对疾病的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祛邪扶正、调理阴阳、调和气血等,以控制病情的演变速度和方向,避免由轻转重、由表入里、由小变大。
(3)防止传变: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许多疾病会随着时间和病程的推移而发生脏腑间的传变或病位的转移。既病防变要求医者洞察先机,预见可能发生的病变,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拔罐等手段,防止疾病从某一脏腑向其他脏腑或从表层向深层扩散。
(4)动态观察与调整治疗方案:对疾病的变化进行持续监测,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诊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病势恶化。
(5)心理调适与生活指导:不仅要关注患者生理层面的治疗,也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与转归的影响。
总之,“既病防变”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疾病防治过程,旨在通过早发现、早干预、动态调整治疗策略等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促进早日康复,防止疾病向深度发展或转变为慢性病,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2.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的是在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或痊愈之后,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和潜在病机的再次活跃[5]。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治疗全过程的关注,不仅重视急性期的治疗,更注重康复期与恢复期的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疗效:在疾病症状消失、体征改善后,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药物调理或者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以稳固已取得的疗效,避免疾病反复。
(2)调养体质: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后的体质特点,通过中药调理、食疗、饮食调摄、生活作息调整、适度运动等方式,增强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
(3)功能康复:针对疾病遗留的症状或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如呼吸功能训练、物理疗法、针灸推拿等,促进身体机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4)心理调适:对疾病治愈后的心理健康予以关注,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阴影,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减少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复发。
(5)定期复查: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者易复发性疾病,需要制定合理的复查计划,及时了解身体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6)生活习惯调整: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合理膳食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的风险。
(7)环境适应:营造有利于康复的生活环境,注意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避免再次受邪而发病。
总的来说,“瘥后防复”的理念强调了在疾病康复阶段积极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性,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调理和持续管理,帮助患者回归健康状态并维持长久的身心健康。
3 “治未病”思想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3.1 “治未病”思想在防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方面的应用
中医认为卵巢功能下降的原因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有关,不仅要关注卵巢本身,更要注重整体调理,改善机体内部环境,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通畅,达到补益肝肾、调和气血、化瘀散结、温阳驱寒的目的[6]。
在防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方面,“治未病”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调摄: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对内分泌系统有不良影响的食品;适度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2)情志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平衡,间接加速卵巢功能衰退。
(3)中医调养:运用中医理论调理脏腑功能,以补肾填精、疏肝健脾、调和气血为主,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延缓卵巢衰老进程。
(4)周期性体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激素水平变化,超声检查卵泡计数等指标,以便及早发现卵巢功能减退的迹象,并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5)干预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对于可能加速卵巢功能减退的因素,如压力过大、肥胖、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控制。
(6)针对高风险因素干预:对于存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风险的女性,如家族中有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者、自身有内分泌疾病或既往有化疗史等,应提前做好健康管理,避免进一步损害卵巢功能。
(7)咨询指导与教育:为有风险的女性提供生殖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性,并根据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治未病”理念贯穿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过程中,注重整体调治,旨在通过综合措施来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卵巢衰老,保障女性生殖健康。
3.2 “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应用
“治未病”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防治中,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质调养:根据中医体质学说,通过调整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如避免寒凉湿邪之品,多食用温热散寒、滋补肝肾的食物,以改善易感RA体质。
(2)养生保健:提倡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推广运动疗法,例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关节活动和气血流通。
(3)早期筛查与干预:对有家族史或关节不适症状的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关注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变化,及早诊断并启动治疗方案,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4)中医药综合治疗:运用针灸、拔罐、推拿、中药内服外用等多种手段,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炎症反应,对于轻度关节炎症状及早进行干预,延缓疾病的进展。
(5)生活方式教育:教育患者了解RA的发病因素和危害,指导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做好保暖、减少疲劳、合理膳食等,从而降低RA的发生风险
通过上述方式,“治未病”理念可以有效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中,旨在阻止RA的发生和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小发生并发症的风险[7]。同时,也应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共同促进RA患者的康复。
3.3 “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胃溃疡方面的应用
“治未病”在胃溃疡的防治中,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式调整:提倡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饥饿或饱食,减少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摄入,多吃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U与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维护胃黏膜健康;忌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多,酒精则直接损害胃黏膜,戒烟限酒是预防胃溃疡的重要措施。
(2)情志调理:中医认为“肝气犯胃”,情绪压力大、长期抑郁或焦虑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诱发胃病[8]。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调节情绪,通过休闲活动、运动、冥想等方式舒缓精神压力,有助于防止胃溃疡的发生。
(3)饮食养生:根据中医食疗原则,选择具有养胃护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百合、南瓜等,合理搭配食材,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胃溃疡的发生。
(4)定期体检筛查:对于有胃病家族史、反复出现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胃溃疡进展为严重并发症。
(5)药物预防:在医生指导下,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使用具有保护胃黏膜和降低胃酸分泌的药物,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总之,“治未病”理念在胃溃疡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加强精神调养、开展定期监测及个体化用药等多种方式,达到预防疾病发生、阻止病情进展的目的[9]。
4 结束语
在全面探讨此文中,我们不仅对这一古老而深邃的预防医学理念进行了详尽解读,还通过丰富翔实的病因病机分析,展现了其在现代中医诊疗实践中的生命力和创新性运用。治未病强调的是疾病发生前的调养与防护,倡导以个体为中心的整体观,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健康干预[10]。
本文通过对治未病理论体系及其实证研究的梳理,充分证实了其作为中医核心理念之一,在提升人群健康水平、延缓衰老进程以及降低慢性病发病率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实际效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疾病谱系的演变,如何进一步挖掘治未病思想的现代价值,将其融入健康管理的全链条,构建起融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谷昕,吴海燕,曹净植,等.中医精准健康管理创新模式[J].商业故事,2020(6):137-138.
[2]黄书婷,曹峰,张震,《黄帝内经》健康管理理念探蕴[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32(9):6-8.
[3]赵丹许峰."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处方的文献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22,40(2):11-17.
[4]盖佳桢,杨佩颖,刘添,等.既病防变思想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探析[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7):111-114.
[5]张闯,张夏梦,夏雨果,等.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论探讨疫病的中医防治[J].西部中医药,2021,34(9):1-4.
[6]曲淑艳,何嘉琳,章勤,等.何嘉琳基于"既病防变"思想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9):58-59.
[7]刘思序,洪亚群,黄浏姣.从中医“治未病”浅析痛风的防治[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2):47-49.
[8]卢伟.脾胃病中医有何方法[J].康颐,2020(15):51.
[9]周英武,陈家旭,孙龙吉,等.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1):229-232.
[10]黄彬洋,刘晓瑞,郑爽,等.基于"因时制宜"论"时-病"关联[J].智慧健康,2021,7(13):162-164.
作者简介:胡源源(1993—),女,汉族,河南漯河人,本科,克拉玛依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住院医师,针灸推拿学、中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