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痤疮的效果及对患者皮损的影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痤疮;治疗效果;皮损症状;细胞因子
正文
痤疮是一种皮肤病,是指身体的毛囊皮脂腺单位出现了慢性炎症。患病原因主要是皮脂分泌过多,从而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出现堵塞,使皮肤出现角质栓。还可能是毛囊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出现了细菌感染等问题时会诱发痤疮,一般情况下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而诱发。痤疮多发于青少年,15-30岁的青年男女的激素分泌旺盛,皮脂腺代谢快速,若平时不注意皮肤清洁,易堵塞毛囊,形成痤疮。症状通常为皮肤表面出现开放性或者是闭合性的粉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丘疹或者脓包、结节,丘疹里面还会有白色的脓液,触碰的时候会有疼痛感。痤疮多发于面部,部分人群的痤疮会出现在身上其他的部位,如背部。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通过口服抗生素能够有效的抑制痤疮的生长,同时还有着比较好的消炎作用,如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对于痤疮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口服异维A酸有着较好的治疗功效,还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此外,使用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同样具有不错的疗效,一般情况下会选择使用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或者阿达帕林[1]。本次就2023年1月至 2023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86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痤疮的效果及对患者皮损的影响。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 2023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86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两组对比,分别为参考组(n=43)与治疗组(n=43)。参考组女性21例,男性22例;平均年龄为(20.47±4.11)岁;平均皮损数量为(111.23±10.85)个。治疗组女性20例,男性23例;平均年龄为(20.50±4.13)岁;平均皮损数量为(111.31±10.88)个。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皮损数量等资料对比发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参考组采用西药治疗,选用异维A酸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5201,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mg*15粒)口服,与食物同服,开始剂量为0.5mg/kg/d,分两次服用。治疗2-4周后可根据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酌情调整剂量。应吞服整个胶囊,不应咀嚼、碾碎或拆开胶囊;同时选用过氧苯甲酰凝胶(国药准字H20063377,四川明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5g/支)涂抹,洗净患处轻轻揩干取适量本品涂于患处一日1-2次。4周为一疗程[2]。
1.2.2治疗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方剂组成:麻黄6g,连翘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2g,防风12g,薏苡仁30g,苦杏仁9g,生甘草9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白鲜皮15g,刺蒺藜15g,蝉蜕6g。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外,药渣可再煎水,以纱布蘸药液冷湿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治疗周期为28d[3]。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皮损指数变化程度为判断标准,指数>90%且无新生皮疹为痊愈;指数在60%-90%且新生皮疹≤5个为显效;指数在20%-59%且新生皮疹≤10个为有效;指数<1%或不变且新生皮疹>10个为无效。
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症状评分,主要根据皮损的数量、颜色、肿痛情况等,采用四级计分法,将痤疮由轻到重依次分为0分、1分、2分、3分。
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组织细胞因子水平,同一时间抽取患者的外周血,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与白细胞介素-8水平[5]。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检验;皮损症状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验证表现,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考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愈情况分布 例(%)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治疗组 | 43 | 20(46.51) | 12(27.91) | 9(20.93) | 2(4.65) | 41(95.35) |
参考组 | 43 | 16(37.21) | 9(20.93) | 8(18.60) | 10(23.26) | 33(76.74) |
X2 | - | - | - | - | - | 6.198 |
P | - | - | - | - | - | 0.013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皮损症状评分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皮损数量、颜色、肿痛评分均低于参考组(P<0.05)。如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症状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皮损数量 | 皮损颜色 | 皮损肿痛 | 皮损数量 | 皮损颜色 | 皮损肿痛 | ||
治疗组 | 43 | 2.71±0.23 | 2.57±0.30 | 2.66±0.28 | 0.89±0.05 | 0.92±0.08 | 0.75±0.06 |
参考组 | 43 | 2.73±0.22 | 2.56±0.31 | 2.68±0.29 | 1.35±0.12 | 1.51±0.15 | 1.24±0.14 |
t | - | 0.412 | 0.152 | 0.325 | 23.203 | 22.758 | 21.095 |
P | - | 0.681 | 0.879 | 0.746 | 0.000 | 0.000 | 0.000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皮损组织细胞因子水平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低于参考组(P<0.05)。如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组织细胞因子水平对比(X±s,pg/mL)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IL-1 | sIL-2R | IL-8 | IL-1 | sIL-2R | IL-8 | ||
治疗组 | 43 | 98.13±8.15 | 1.69±0.12 | 86.95±7.82 | 79.06±6.48 | 1.02±0.05 | 54.78±4.96 |
参考组 | 43 | 98.07±8.12 | 1.68±0.14 | 86.89±7.85 | 87.59±7.43 | 1.31±0.09 | 72.15±6.37 |
t | - | 0.034 | 0.356 | 0.036 | 5.674 | 18.471 | 14.109 |
P | - | 0.973 | 0.723 | 0.972 | 0.000 | 0.000 | 0.000 |
3结论
中医学将痤疮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该病属于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症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中药治疗痤疮的原理是通过中医的口服药物以及局部治疗,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是和局部的风热湿毒瘀邪气郁滞于皮肤,而人体正气不足主要是气血津液状态不足,导致局部出现病理性的痰瘀等邪气,在皮疹就表现为局部的粉刺,红斑,丘疹,水疱,囊肿,结节以及炎症后色素沉着,所以中医对于痤疮的治疗要积极做到扶正祛邪,通过综合的方案来治疗痤疮[6]。中药治疗痤疮一般就是内调,去解决痤疮的根源。痤疮虽长在脸上,但实际上是体内气血阴阳失调的外在表现,喝中药能够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因此能够治疗痤疮。痤疮的阵型大致分为肺胃热盛,胃肠湿热,冲任不调,气滞血瘀等。每一个证型都对应不同的治疗药物。常用的一般有枇杷清肺饮、芩连平胃汤、五味消毒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等中药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解表散邪、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的病症。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红皮病、痤疮等[7]。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由于脾胃素虚,或由于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肺胃蕴热,熏蒸头面,复感毒邪而发病,日久血瘀气滞形成结节囊肿或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理,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瘀滞而成。痤疮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中药汤剂口服为主,临床疗效显著。中医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因、不同症状的痤疮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中药治疗痤疮采用纯天然的中草药,相比西药治疗,副作用更小,对身体的损害也较小。中医治疗痤疮不仅注重消除表面症状,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等方式,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可以治疗痤疮,具有清热利湿、解表散邪的作用,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兼风寒束表之病候。其中麻黄、苦杏仁、生姜辛散表邪,连翘辛凉而苦,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利湿排脓、活血化瘀的功效,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同时可活血祛瘀通络。可以有效地改善痤疮患者的皮损情况,如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促进皮损的消退和愈合。诸药协同,表里宣通,风寒湿热毒瘀皆去,则痤疮愈。同时,该药方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抑制皮脂腺的过度分泌,减少痤疮的发生和发展[8]。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35%,高于参考组的76.7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皮损症状评分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皮损数量、颜色、肿痛评分均低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皮损组织细胞因子水平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低于参考组(P<0.05)。结果表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在痤疮的治疗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痤疮疗效更好,是因中医注重整体调理、辨证施治、标本兼治,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可有效降低皮损组织细胞因子水平,促进皮损改善。
参考文献
[1] 王宇雪.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应用现状[J].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4):188-191.
[2] 贺爱平,朱菊英,尹梅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临床运用举隅[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5(5):24-26.
[3] 陈蕾,陈卫卫,罗茜,等. 茵陈解毒汤治疗痤疮患者的效果及对皮损情况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2):101-104.
[4] 郭盼盼,陈玲,万会娜,等. 燕树勋教授辨证调治痤疮经验[J]. 西部中医药,2021,34(9):41-43.
[5] 费良阅,唐娟,滕浦陵. 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肺胃湿热证痤疮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3):360-363.
[6] 刘伊莎,李耀辉,李哲.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西部中医药,2022,35(9):146-150.
[7] 彭海英. 仙方活命饮加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痤疮湿热蕴结证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10):2009-2011.
[8] 张辰,景芸,王超. 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寻常性痤疮及对皮损数量和皮损评分的影响[J]. 新疆中医药,2022,40(2):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