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验诊断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验
正文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因此,寻找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控制感染传播具有重要意义[1]。全血C反应蛋白(CRP)与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其中,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当机体受到感染、炎症等因素刺激时,其浓度会迅速升高。因此,全血CRP检测可反映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对诊断细菌性感染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血常规检验则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的变化,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两者联合应用,有望提高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病例选取及开展时段:2022年12月-2023年12月;纳入我院收治的200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依据检测方法差异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纳入10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观察组以其为基础,联合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其中对照组中:男/女=48/52例;年龄10-60岁,均值(35.56±12.45)岁。其中尿路感染、肠炎、肺炎、脑膜炎分别有38、29、22、11例。观察组患者男/女=55/45例;年龄12-60岁,均值(36.33±12.69)岁。尿路感染、肠炎、肺炎、脑膜炎分别有35、28、25、12例。组间信息对比、均衡性较高,P>0.05。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满足临床对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确诊标准;(3)神志清晰;(4)生命体征平稳。
排除标准:(1)配合依从性欠佳;(2)生命体征不平稳。
1.3方法
对照组实施血常规检验。前期做好宣教工作,确保其采血前保持空腹状态,清晨、取3 mL血液置入抗凝管,摇匀后冷藏备用。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观察组在血常规基础上联合进行全血CRP检验。借助全自动特定蛋白仪检测。
1.4观察指标
诊断准确率及检查结果。
1.5统计学
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诊断准确率以[n,%]显示、x2校验;检查结果由[]表述、t检验;数据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2.1诊断准确率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诊断准确率
组别 | 尿路感染 | 肠炎 | 肺炎 | 脑膜炎 | 准确率 |
观察组 (n=100) | 97.14%(34/35) | 96.42%(27/28) | 96.00%(24/25) | 91.66%(11/12) | 96 (96.00) |
对照组 (n=100) | 92.10%(35/38) | 86.20%(25/29) | 86.20%(18/22) | 81.81%(9/11) | 87 (87.00) |
x2 | -- | -- | -- | -- | 5.207 |
P | -- | -- | -- | -- | P<0.05 |
2.2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CRP、白细胞计数水平较高,且随着疾病感染程度的加重,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会明显的增加(P<0.05)。见表2。
表2:检查结果
组别 | CRP(mg/L) | 白细胞(109/L) | |
观察组 (n=100) | 轻度感染(n=45) | 21.36±2.55 | 12.15±1.36 |
中度感染(n=36) | 34.36±2.69 | 16.52±2.03 | |
重度感染(n=19) | 54.58±3.25 | 23.36±2.69 | |
对照组(n=100) | 10.55±1.36 | 8.26±0.89 | |
F | -- | 15.565 | 22.636 |
P | -- | P<0.05 | P<0.05 |
3、讨论
CRP由肝脏合成,在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CRP血清浓度可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通常在感染后6-8h开始上升,并在24-48h达到峰值,其半衰期为19h。因此,CRP作为一种敏感的炎症标志物,对诊断细菌性感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表明,CRP水平的升高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全血CRP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和临床决策[3]。此外,动态监测全血CRP水平变化,可以评估抗生素治疗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和医疗成本。血常规检验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单一指标的诊断准确性有限,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4]。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将多个血常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临床指出,全血CRP与血常规检验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能够在感染发生后迅速升高,其浓度变化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而血常规检验中的各项指标,能从不同角度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联合检测这两种指标,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还可以降低单一指标检测的误诊率[6]。此外,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细菌性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全血CRP与血常规检验的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研究发现,当全血CRP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联合分析时,可有效区分细菌性感染与其他类型的感染。此外,通过对比单一指标检测与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性,发现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均优于单一指标检测。表明,全血CRP与血常规检验的联合应用,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助于减少误诊和漏诊,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治疗[6]。本研究数据可见,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观察组患者CRP、白细胞计数水平较高,且随着疾病感染程度的加重,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会明显的增加(P<0.05)。提示: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工作中,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具有以下优势:(1)敏感性高:全血CRP的敏感性高,能够早期检测到感染的征兆,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2)特异性较好:全血CRP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表现相对特异,有助于区分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3)早期诊断: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能够帮助医生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初就进行诊断,从而尽早开始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病情评估:全血CRP和血常规指标结合使用,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7]。(5)减少误诊率: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的使用可以减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误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见,全血CRP与血常规检验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这两种检验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
综上,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指标,有助于弥补单一检验指标的不足,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这种联合检测方法还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便于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易思明,易惠茹.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黑龙江医药,2023,36(2):423-425.
[2] 陈江木.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5):88-91.
[3] 耿敏杰,马纯红. 血常规联合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在诊断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价值分析[J]. 健康之友,2020,11(7):134,133.
[4] 关莹莹,李云慧. 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8):61-63.
[5] 刘颖,林荣文,陈宏飞. 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验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2,32(1):103-104.
[6] 杨东波.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2):169-170.
[7] 赵振华,赵映美.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6):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