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
关键词
重症;肠内营养;护理;进展
正文
引言
重症患者常面临意识不清、吞咽功能障碍、内脏功能失衡等问题,特别是吞咽功能出现障碍,极易造成患者肠道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过去,针对肠道功能较差的重症患者,一般采用静脉营养治疗,虽然能够为患者补充每日所需的营养,但由于患者疾病症状不同,这就造成营养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今,肠内营养成为了一种新型、重要的营养支持方式,已然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本文旨在探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文。
1ICU重症患者临床特点及EN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1.1 ICU重症患者临床特点
龚泽炼学者研究指出,在不同病因的影响下,ICU患者发生的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常见症状有器官衰竭、抵抗力下降等,所以对此类患者进行针对性营养支持,已然成为了促进其疾病尽早康复的关键一环[1]。对于肠内营养,指的是借助胃肠道这一媒介,向患者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以供患者营养、代谢所需。有别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更加符合重症患者疾病的生理特性。
1.2EN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学者赵玲玲认为,肠内营养在协调重症患者内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为患者身体各部位提供营养物质的根本途径。对危重症患者而言,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无疑为改善自身病情预后、精神状况提供了很大帮助,简言之,营养治疗是危重症患者疾病得以康复的先决性条件。肠内营养支持具有一定的生理性特征,在为患者提供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物质后,患者获取的营养、能量等愈发全面,这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补充适当药理性营养物质,也是一个保护患者肠道功能的不错选择。学者卜凡莉、梁枫研究指出,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之前,应当综合分析患者的代谢负荷、器官功能,以便为患者补充适宜的能量,保障其机体营养所需;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依旧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如呕吐、恶心、食欲减退等,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血糖水平、喂养方式不合理等有关,但将胰岛素和肠内营养支持有机结合,则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极为有利。
2营养风险筛查管理
2.1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①(营养风险筛查-NRS),由丹麦肠外营养协会研制。营养风险筛查包含三点内容,即年龄方面、营养状况方面、疾病方面,三点对应总分为7分,当分数超过3分,代表患者有营养风险[2]。②(主观全面评定-SGA),由德国学者Detsky提出,在该学者看来,对患者营养风险进行评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患者的疾病史、另一部分是患者的身体体征,两部分共计包含8项指标,对应结果为3个等级(A、B、C),当指标结果≥5项,表示患者存在中度、重度营养不良。③(简易营养评价法-MNA),由瑞士学者Guigoz等提出,涵盖了四点内容,即人体测量、整体评定、主观评定以及膳食问卷,四点对应总分为30分,当分数超过17分,说明患者面临着高营养风险。④(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由英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提出并开发,包含患者BMI、体质量下降情况、进食量减少情况,三点内容总分为0:低等营养风险;总分为1:中等营养风险;总分为2分及以上:高等营养风险。其中,中等、高等营养风险都属于存在营养风险。⑤(重症营养风险评分表),由加拿大学者Heylend等提出,包含6项指标,分别为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衰竭、并发症数量、入住ICU前住院时间、白细胞介素-6。对于6项指标同时存在,介于6-10分,有高营养风险;对于不包含白细胞介素-6指标的5项指标情况,介于5-9分,有高营养风险。
2.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应用进展
国外诸多研究指出,主观全面评定应当是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首选营养评估工具,这是因为该工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操作简单以及准确的评估工具;但也有学者认为,该工具对评估人员的要求较为严苛,如果评估人员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过关,方可进行评估。我国研究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时间明显晚于其他国家,往往将营养风险筛查作为主要营养风险评估工具,有研究发现,该工具与APACHE 评分联系到一起,可以发挥更加显著的预测效果。之后,国内学者开始致力于其他营养风险评估工具的探讨,通过比较营养风险筛查、Nutric可知,后者的敏感度更高[3]。然而,关于主观全面评定的研究依旧很少,建议学者今后加大对该工具的研究力度,以便尽快探寻到适用于我国危重症患者的专属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为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带来福音。
3ICU重症患者EN护理干预方式
3.1预防堵管
EN管堵塞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学者陶胜茹等对国内外EN管堵塞进行研究,发现国外EN管堵塞发生率大概在6.00%-10.00%之间;而国内EN管堵塞发生率则明显高于国外,在10.00%-62.90%之间。学者郭雅萍研究发现,在冲洗鼻肠管中应用碳酸氢钠溶液,有效避免了鼻肠管导管堵塞情况的发生,但关于具体的应用频率、冲洗量并没有充足的验证[4]。因此,重症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干预时,还应注重以下几点内容:(1)当营养液出现沉淀时,务必要进行充分摇匀后,方可展开后续的治疗;(2)对于患者家属准备流质膳食的情况,要对膳食黏稠度做出科学评估,符合标准的膳食能够留用;反之则不能给予患者,以免增加患者的胃肠负担。(3)对于需要肠内营养管道给药情况,还要同膳食分隔开,确保药粉研碎的精细,避免发生EN管堵塞。
3.2预防误吸
一方面,避免管道移位。由于呕吐、咳嗽、擅自撤除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引起重症患者发生鼻胃管移位,这就需要在治疗开始前做好EN管的固定工作。具体而言,选择规格为3M的加压固定胶,固定完成后,对患者的病情加以评估,以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特别是对于固定管道的胶布,应当做好定期更换,对应的粘贴位置也并非一成不变。其次,营养管末端的位置直接决定着实施管饲的效果,这就需要在实施管饲前明确好相应位置。倘若没有明确好营养管末端位置,如在呼吸系统停留,将很有可能造成喂食液体食物转移,侵袭到患者的肺部,最终引起肺炎。
另一方面,保持合适的体位。以通过胃造瘘、鼻胃管进食管着为例,如果有胃排空迟缓现象,需要保持坐卧位,床头抬高角度为30-45°,促进食物顺利进入小肠,减少食物误吸、反流的发生。在休息过程中,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床头抬高角度为30-45°。
3.3预防肠道并发症
第一,早期予以EN支持。众所周知,尽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ICU重症患者的肠道菌群。《ESICM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表明,对于大部分ICU患者,都具备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资格,不能即刻实施的患者类型包括:休克、低氧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肠缺血等。
第二,EN制剂的选择。临床中应用较多的EN制剂包括氨基酸型、组件型、整蛋白型,每种类型对应的效果也一定不同。在应用EN制剂之前,最先做的是:对患者病情、适应症加以评估,比如胃肠道功能不全者适用于氨基酸型、胃肠功能较好者适用于整蛋白型等等。
第三,控制EN制剂的温度。事实证明,EN制剂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对重症患者胃肠黏膜造成刺激,当前并没有提出EN制剂温度的统一标准,学者贾改香以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指出,介于22-25℃的EN制剂能够降低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的胃黏膜也得到了保护。之后,洪菁等学者指出,介于37.0-37.9℃的EN制剂同样可降低腹泻、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5]。然而,由于重症患者的疾病不同,胃肠道预后效果也不同,采用常规的干预方式并不可行,因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更加有效。
3.4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学者娄敏娟等研究发现,借助口鼻饲管的方式向患者输注营养物质,切实改善了患者的胃肠黏膜功能、胃部生理功能[6]。针对ICU危重症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融入特定的护理干预,增强了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减轻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关于输液途径的选择,通常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如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精神状态、胃肠道功能,而对于肠内营养输注途径,则取决于患者耐受情况、肠内营养剂种类、喂养时间等。以鼻胃管方式为例,目标群体为:自主吞咽功能较为薄弱的患者,通过向患者输入营养、水分、药物等,维持患者机体营养所需,该方式具有简单便捷的优势,但也存在易反流、误吸风险高的弊端。以螺旋鼻肠管为例,属于鼻-小肠的喂养管道,其插管流程如下:在钢丝的作用下拉直鼻肠管,去除钢丝,促使管道远端为螺旋状,穿过幽门,最终到达患者小肠肠腔内。通常来讲,对于胃功能正常的患者,待鼻肠管顺利导入患者胃内后,需要在8-12h之后通过幽门,这样一来,减少了反流的发生,大大提升了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在现代临床中,应用较多的输注方式有持续输注、间断输注,选择的输注方式不同,对应的临床疗效也存在显著差异[7]。
3.5口腔护理
在林令君学者看来,重症患者每日护理口腔的最佳频率为2次,保护患者牙龈健康的同时,促进了患者口腔的清洁。当然,口腔护理工作有利于减少口腔细菌的增值,更好地预防了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的发生。
4肠内营养流程管理
肠内营养流程包含多方面内容,学者Heyland等研究出PEP UP方案,该方案旨在满足危重症患者24h喂养需求,借助短肽型肠内营养剂、预防性补充蛋白质以及促胃肠动力药等,大幅改善了患者的胃肠道功能[8]。2016年,李维勤教授团队提出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流程,指的是运用Nutric评分、营养风险筛查为基准,待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便可以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9]。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患者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情况,确定出适合每名患者的肠内营养起始速度、营养制剂等,予以必要的肠外营养补充,并做好每日的营养耐受评估。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是一个日益受到重视的领域,其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例如,个体化营养方案的制定,能够更精准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新型肠内营养制剂的研发,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极大地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肠内营养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策略,加强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以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丹丹.肠内营养安全护理对危重症患者的作用及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J].名医,2023,(23):138-140.
[2]范金花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
17(31):220- -221.
[3]卜祥菊,靖莉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ICU禁食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7):119-121.
[4]范华.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55-56.
[5]李发娟,兰巧斯,张桂宁,邓旭,梁玉梅,陈洪业.重症患者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流程的应用进展[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9,24(02):209-210.
[6]林莉.对比分析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护理效果[J].贵州医药,2020,44(2):327-328.
[7]常丽娟.腹内压监测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评估分析 [J].黑龙江医学, 2020,44(1):17-18.
[8]许伊佳,潘海萍.有创机械通气腹内压与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9):53-55.
[9 邓宝群,代高英.腹内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预测价值[J].护理研究,2020,34(8):1378-1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