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老年疾病的中医古文献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关淇心第一作者 吴越通讯作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3)

摘要

随着国内外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视日益加深,本文选取中国老年病学经典以及现代中医学术界对中医老年病学的文献,梳理中医老年病学的发展脉络,分析我国中医老年病学的特点和趋势。通过系统性文献分析,发现我国中医老年病学正处于上升阶段,同时仍有待各种渠道和途径的丰富和完善,以推动我国老年医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古文献;中医药;老年养生

正文


 

1 研究背景

在目前所发掘出土的古文献中,中医药部分的内容占据了绝大部分,体现了古人对中医药领域的重视。这些古文献记载了许多与老年人常见疾病相关的内容,如帕金森、便秘、失眠、消渴病(糖尿病)、脑卒中等。我国古代老年病学的萌芽与兴起与追求长生的思想有关。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抗衰老和保养的重要性,因此医学家们在实际行医中对老年人的多发疾病尤为重视。受我国古代尊老敬老的传统思想影响,无论是儒教、道教还是佛教教义,都对老年人持有尊崇的态度。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我国古代老年病学的发展。从古文献中挖掘中医药领域对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应用,不仅是将文物活起来,也是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古文献综述,结合现代研究,从历史发展、背景、基本特征等多个视角探讨中医老年病学,评价目前中医老年疾病研究现状。对于中医老年病学经典文献,主要进行古文献案例分析。对现代文献综述,侧重前人研究结果。古代关键词围绕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心脏病等。本文针对古代著作,将按时间线索梳理历代老年病学特点;对今人综述的文献,则从多个角度评述文献,对我国老年病医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将主要从发展历程、总体述评和研究讨论与启示几个维度进行阐述。

3 发展历程

中医药老年疾病学源于古代医学大家在实际诊疗过程当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老年医学也得以萌芽并不断发展。回顾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老年病的概念出现,以下本部分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并归纳古文献中关于中医老年疾病的相关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中医老年病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古人开始利用甲骨来记载部分老年病。在《山海经》中就详细记载了一些老年人多发疾病的病名,包括心脏病、耳聋等疾病。在著名的《黄帝内经》中,甚至已经开始记载关于老年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讨论,如《内经》中提出衰老是人类的生长历程的自然规律,并强调要及时采取一定措施去预防并防治老年疾病。

2)秦汉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中医老年病学的形成阶段,张仲景在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应当运用辩证论治以及针灸等疗法在老年疾病的诊疗上,在重视疾病治疗的同时,他还重视老年病的预防,并提出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5]。在他的另一著作《金匮要略》中对老年人的多发疾病的记录则更为详细,疾病类型以内科病为多,诸如糖尿病、咳嗽、卒中、短气、小便不畅、淤血、呕吐、咳痰等[6]

3)宋金元时期

宋代是我国古代老年病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在北宋出现了我国医学史上历史最早的一部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该书涉及内容广泛,从生理、病理、心理等角度对老年人的特征作出了具体而详细的描述。该书观点认为,应当重视人类在老年阶段的心理与体质特点,如老年人气血逐渐衰弱,真阳气少,脾胃虚弱,心火旺盛,身体羸弱而活动量减少等症状。该书认为脾胃是老年人身体中最需要得到重视的部分,因为在所归纳和总结的诸多老年病当中,脾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种[7]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中医老年病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的老年病代表作有徐春甫的《老老余编》、洪梗的《食治养老方》、戴思恭的《证治要诀》、龚延贤的《寿世保元》等。这些著作大多继承宋金元时期前人所积累的经验,与《养老奉亲书》的渊源甚为密切。明代徐春甫的《老老余编》是为我国明清时期典型的老年病学著作,作者徐春甫作为明皇室太医院医官,将自己行医历程当中所遇到的各种诊疗经验荟萃起来,尤其在老年病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该书以老年人的保养和治疗问题为基础,涵括内容丰富,设计尊老养老、饮食用药、宴处起居等方方面面[8]

5)近代时期

近代是我国老年病学从衰败到振兴的时期,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以及执政者的腐败,中国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再加上后期国民政府上台后对中医药的全面否定,这一时期我国老年病医学的发展陷入停滞和挫折阶段,老年病学受到了剧烈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下,中医老年病学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由此进入了全面振兴时期。随着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老年病学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9]

4述评

中医老年病学经典的时间横跨历朝历代,说明我国古代中医老年病的发展呈不断前进的趋势,而中医药相关的文献综述部分则主要集中于千禧年之后,这与我国的国情政策直接挂钩,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蓬勃时代,国家层面对发展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重视,使得这一时期我国中医药相关的文献综述的发表呈现井喷状态,这一时期,中医学界的各研究者对中医老年病学也有了不一样的观点,此阶段的中医老年病学研究现状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趋势。

目前研究者们选择的古文献重要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却谷食气》《十问》等根据武威汉墓中出土简牍整理汇集的《武威汉代医简》,我国西域一带出土的《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阜阳汉简中的《万物》等。在疾病的记述方面,古人主要集中于中草药方的记载和应用,其次是相关诊疗、医疗技术的应用。在所记载的药物总体构成中,植物药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药物学著作可以称之为‘本草’的问题[2]部分学者在研究上会侧重于中医经典理论在老年疾病管理中的应用[3],力求实现与现代理疗理念相整合。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认为现代中医学界在老年医学的研究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进步空间。

将一些简牍与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医书进行对比,如马王堆汉墓的《五十二病方》[4],可以得知其先后继承和引用关系,并说明部分中医药古文献具有关键性。其三,在理论界中关于古文献在中医药领域对老年人的应用的研究中,一般是先追述这些古文献在过去历朝历代的历史发展,并选取其中医学名家的代表性著作,如在先秦至两宋时期,所选取的代表性著作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华佗的《备急千金要方》等,金元时期的《素问玄机原病式》、李东垣的《医学发明·中风》等。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古文献在中医药领域对老年人疾病的应用,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同时试图对古代医学名家著作的整理和分析,论述中医药古文献对老年人养生的认识与思想精髓,以期为现代人的认识、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文献学基础。

5讨论与建议

1)后疫情时代老年病学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疫情形势和政策的变化,我国老年病学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时期,国家在中医药对于疫情防控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认可,老年病学的发展在此阶段再上一个新台阶[12]。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在放开的大环境下,一些老年人除了文献中记载的常见病,还新发了一些既往较少见的疾病,比如,在疫情后,55岁以上的老年人罹患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比例直线上升。这些罕见疾病的发病,在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老年病学的研究走向了更远的方面。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中医老年病学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那么几个常见的高发病种,还应该更多将目光锁定在一些在以往比较少关注到的罕见疾病上。

2)中医老年病学未来的人才培养

想要发展一门学科,就需要注重对该学科相关人才的培养。值得高兴的是,目前我国中医老年病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过去相比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阶段,在一些中医药院校或者是医学类专科院校中,还特地开设了中医文化研究所,专门研究一些相关的古文献。我国中医老年病学人才培养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中医药人才的市场需求空间大,但在人才重视程度上仍有待改进;再次是中医老年病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标准化问题和人才培养供给能力的问题[13]。对于中医老年病学的人才培养,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中医药院校或者是医学类院校中,要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对中医老年病学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其次,要在积极创新中开拓,中医药传承者们应当积极利用当今时代下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各种在线教育网络平台,在创新中推动中医老年病学走向新的境界。最后,考核也是中医老年病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考核机制,注重培训的过程,并制定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规范制度。

3)宏观价值

我国中医老年病学发展由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到秦汉唐时期的形成阶段,到宋金元的集大成时期,再到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最后到近代时期的停滞与挫折阶段,总得来说,我国中医老年疾病的发展呈现螺旋式阶梯状上升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发掘中医药老年病古典文献的内涵,是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而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又强调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习总书记的两次谈话本质上为研究老年病古典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古至今,人类对永生的追求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对抗衰老以及保养的向往也在不断的探索前行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从中医养生学、营养学、人类学等方面进行挖掘,使医养结合惠及广大老年群体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趋势不可逆转,但跨文化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比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医在国际市场传播上有着一定的影响,以中药药名的翻译为例,对中药药名的翻译可以采用‘丰厚翻译’策略,既可以让受众更清晰地了解源语文化,还可以对外展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读者的体验感。如何在尊重既有的中医药经典的基础上,把中医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的海外市场,也是我国中医学界研究者们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国中医药理论研究者更应该要把目光聚焦于国际,推动中医老年病学走向国际,与国际汉学研究接轨。就以目前国家所大力发展的‘一带一路’策略来说,我国可以从依托中医药大学及其相关科研机构,大力开发中医文化国际旅游产业,加快中医和中医译名标准化等方面努力,使得我国中医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研究对比中医老年病学经典与现代文献综述,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老年病学经典中,古人主要更多地总结某某疾病的发生,并呈现以大量的举例;在现代文献综述中,笔者们则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对既有老年疾病的分析上,例如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对于疾病的发生,中医强调内因占主导地位,外因是其致病条件[11]

6.2 展望

截止至2021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2.67亿,占据全国人口总数的18.9%,据预测,进入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4亿,中国自此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14]。因此对老年疾病古典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对改善我国老龄化严重的趋势有着一定意义,这同时也赋予了老年病学以艰巨的任务,即如何从老年病古典文献中研究出适合老年人群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如何运用这些方案尽可能地延长老年人的寿命,使得老年人健康长寿,也是老年病学要研究和解决的一系列课题比如以老年痴呆研究为例,历代中医药的痴呆理论指导并影响后世对老年痴呆的论治,为人类健康和疑难杂病的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15]。正因如此,老年病学不仅在国内逐渐备受人们的重视,在国际上对老年病学的研究亦得以进一步发展,由此又对我国老年病医学起来到了助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甫全,游景如,涂丽娜等.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案例、步骤与价值[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1):11-18+25.DOI:10.13811/j.cnki.eer.2017.11.002.

[2]王微,郭幼为.本草考古:出土医药文书的历史文化考察——以植物药为中心[J].农业考古,2021(04):256-261.

[3]柯婷婷,宋秀娟,张思思.中医经典理论在老年疾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03):177-178.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2.03.050.

[4]孙其斌,吕有强.从《敦煌汉简》与《武威汉代医简》看两汉时期西北医学[J].西部中医药,2015,28(09):33-37.

[5]张仲景, 柳术军. 精译伤寒杂病论[M].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

[6]·张仲景. 金匮要略方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7]·陈直. 养老奉亲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8]徐春甫编集. 老老余编·养生余录[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9]周文泉,方醉.中国传统老年病学发展简史[J].黑龙江中医药,1991(03):52-55.

[10]周文泉,方醉.中国传统老年病学发展简史(续)[J].黑龙江中医药,1991(04):52-55.

[11]王巧萍,黄学阳.脱疽的古文献综述[J].中医研究,2004(01):57-60.

[12]伍文彬,陈崇利,李雪萍,胡泉,陈小梅,张怡,刘雪辉,曹蠡馨,王飞.新冠疫情下中医老年病学慕课在线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4):99-100.

[13]王素花,张明利,刘茜.中医老年病科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9(23):50-51.DOI:10.19424/j.cnki.41-1372/d.2019.23.026.

[14]邬林果,武荣伟,杨德刚.2000—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OL].世界地理研究:1-16[2023-04-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626.P.20230316.1003.002.html

[15]谢娟,瞿融.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3-307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