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耿兴双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中心卫生院,256305

摘要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效果。方法:纳入2021.06~2023.06就诊的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8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护理3周后,试验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3周后,试验组健康知识掌握、治疗配合度评分、WHOQOL—BREF评分、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更佳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生活质量;满意度

正文


前言

冠心病常见的心脏病,患者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呼吸困难,或心悸等[1]。既往研究认为,其发病因素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相关[2]。患冠心病的患者,其诱发因素也比较复杂,包括遗传、情绪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差[3]。在治疗期间,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易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护理工作,同样重要。良好的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保障治疗的顺利,可以及时处理发生的风险问题,同时可以改善舒适度,让治疗的痛苦减轻[4]此外,由于本病仍尚未实现治愈,患者需要长期持续性接受治疗,因此心理容易产生变化,甚至存在消极的治疗情绪,易影响病情控制。心理护理是专注于情绪问题解决的模式[5]。在众多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应该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对病情的影响,可以发挥辅助治疗效果,比如提高治疗配合度,改善生活质量等[6]。因此,本文分析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1年38月-2023年38月76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63岁~78岁,平均(66.02±1.04)岁。体质量指数25.56~28.16kg/m2,平均(26.36±1.17)kg/m2试验组,男18例,女20例,63岁~78岁,平均(66.03±1.06)岁。体质量指数22.44~28.28kg/m2,平均(26.31±1.33)kg/m2。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

1 两组资料对比

分组

 

性别

(例/%

年龄

(岁)

病程

(年)

是否伴有高血压

(例/%

是否伴有糖尿病

(例/%

 

BMI

(kg/m2)

对照组(n=38

19/50.00

19/50.00

66.02±1.04

3.41±0.37

17/44.74

21/55.26

15/39.47

23/60.53

26.36±1.17

试验组(n=38

17/44.74

21/55.26

66.03±1.06

3.53±0.41

15/39.47

23/60.53

13/34.21

25/65.79

26.31±1.33

t/χ2

0.2111

0.0415

1.3394

0.2159

0.2262

0.1739

p

0.6459

0.9670

0.1845

0.6422

0.6343

0.8623

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取心理护理。(1)实施培训。科室组织培训,学习心理护理知识,专门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心理评估、护理评估、护理策略等,展开培训。(2)评估心理问题。采用常见的心理评估量表,焦虑方面可以采用HAMA 或SAS量表实施评估,抑郁方面可以采用HAMD或SDS量表实施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严重程度。同时分析导致患者不良情绪出现的相关影响因素。(3)实施心理护理。①认知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认知水平,通过交流,分析患者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态度,分析患者对于冠心病临床知识的知晓程度。对于因缺乏正确认知,影响心理情绪的。应该针对性进行认知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实施团体健康教育,即统一实施健康教育,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开展健康宣教会,介绍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治疗策略,并且针对性回答患者的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对于病情非常复杂,而患者又明显缺乏认知的,需要进行一对一教育,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配合治疗的心态。再者,可以通过科室健康教育专栏、线上公众号科普文章等途径,帮助患者能够正确了解冠心病,减轻因缺乏认知导致的不良情绪。②心理疏导护理。对于焦虑、抑郁情绪不是特别严重的患者,主要通过多鼓励、时常安慰等,帮助患者缓解压力,经常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评估影响因素,及时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同时可以多介绍临床病情控制不错的案例,让患者获取信心。③亲情护理。交代患者的家属增加对患者的关心,时常多鼓励患者,增加对患者的理解,患者才能在家庭的支持下,始终保持积极心态。

1.3观察指标

比较焦虑(HAMA)、抑郁(HAMD)、健康知识掌握、治疗配合度、生活质量(WHOQOL—BREF)评分、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5.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c2检验;计量资料(±s)采取t检验;,P0.05,表明数据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HAMHAMD评分更低P<0.05),见表2

2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组别

患者

(例数)

HAMA评分

(分)

HAMD评分

(分)

护理前

护理3周后

护理前

护理3周后

对照

38

17.18±3.23

10.18±2.45*

19.64±3.23

9.37±1.42*

试验组

38

17.23±3.18

6.12±1.17*

19.62±3.21

6.11±0.35*

t

-

0.0679

9.2181

0.0271

13.7409

P

-

0.9460

0.0000

0.9785

0.0003

注:本组护理前后相比,P<0.05。

2.2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治疗配合度评分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健康知识掌握、治疗配合度评分更高P<0.05),见表3

3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治疗配合度评分比较

组别

患者

(例数)

健康知识掌握评分

(分)

治疗配合度评分

(分)

护理前

护理3周后

护理前

护理3周后

对照

38

55.33±4.25

82.22±4.28*

1.63±0.13

2.61±0.21*

试验组

38

55.08±4.89

91.34±5.11*

1.59±0.18

3.62±0.32*

t

-

0.2379

8.4342

1.1105

16.2665

P

-

0.8126

0.0000

0.2704

0.0000

注:本组护理前后相比,P<0.05。

2.3 两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WHOQOL—BREF评分更高P<0.05),见表4

分组

患者

例数

生理评分

(分)

心理评分

(分)

社会关系评分

(分)

环境评分

(分)

护理前

护理3周后

护理前

护理3周后

护理前

护理3周后

护理前

护理3周后

对照组

38

8.53±1.52

11.57±1.42*

7.68±1.74

10.38±1.41*

8.17±1.24

11.57±1.34*

7.28±0.25

10.69±1.25*

试验组

38

8.41±1.46

15.65±2.38*

7.58±1.66

14.08±1.52*

8.34±1.41

15.25±2.17*

7.33±0.46

16.17±1.38*

t


0.3509

9.0750

0.2563

11.0011

0.5581

8.8947

0.5887

14.8319

P值

-

0.7266

0.0000

0.7984

0.0000

0.5785

0.0000

0.5578

0.0000

4 两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

注:本组护理前后相比,P<0.05。

2.4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率更高P<0.05),见表5

5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组别

患者

(例数)

非常满意

(例/%)

比较满意

(例/%)

不满意

(例/%)

非常不满意

(例/%)

临床护理满意率

(例/%)

对照组

38

21/55.26

8/21.06

5/13.15

4/10.53

29/76.32

试验组

38

26/68.42

10/26.31

1/2.63

1/2.63

36/94.74

χ2值

-

-

-

-

-

5.2084

P值

-

-

-

-

-

0.0225

3.结论

目前,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7]。治疗不当的情况下,疾病容易长期反复发作,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情况下,患者还会患上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8]。此外,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长期治疗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患者焦虑等心理问题。而负面情绪的危害性比较大,不仅不利于病情治疗,还会加重冠心病病情,进一步增加并发症风险。心理护理模式是以整体的人为中心,实施心理方面的护理策略[9]该模式在国内外各种类型疾病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10]。国外的研究表明,心理护理模式可改善心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1]因此, 本文在冠心病患者中特实施此项研究。

结果显示,实施心理护理后,各指标更佳(p<0.05),证明,冠心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效果更好。心理护理注意关心患者的情绪的状态。该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充分为患者考虑,更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心理层面的综合护理服务,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12]。具体分析来看,采取实施培训护理,能够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进行心理问题评估,明确实施护理的重点。采取心理护理,必要的心理疏导,是患者能够积极配合的前提,而良好的情绪,也利于病情的好转[13]。采取认知心理护理,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更容易配合治疗,利于全面提升生活质量[14]。采取心理疏导护理,及时帮助解决心理问题,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利用亲情护理,获取家庭精神支持,减轻患者的压力[15]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春艳,樊欣娜,杨阳,.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4,33(03):276-279.

[2]张美丹,丁爱钦.全程精细化心理支持护理干预在高龄冠心病行胃肠镜检查患者中对心理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0):131-133.

[3]肖苏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的效果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4,14(02):98-100+104.

[4]徐彩红,金爱莲,谢美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05):923-925+929.

[5]余宝贤.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对伴有抑郁、焦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29):36-38.

[6]曾晓洪,张利,杨双燕,.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14):108-109.

[7]郁蕾,菅艳培,张丹.心理护理配合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及自护能力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0):1667-1669.

[8]洪碧云.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自我负担感受、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罕少疾病杂志,2020,27(02):99-102.

[9]李春燕,麻朴,王利平,.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评价[J].全科护理,2020,18(05):513-519.

[10]田卫平,肖锋.精细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12):1888-1890.

[11]邵筱敏.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3):122-123.

[12]肖银娟.心理护理干预对心绞痛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干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6):139-140.

[13]秦小金,贺婷婷,刘小利,.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4):3435-3437.

[14]王梅治,吴梅凤,黄翠云,.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7):66-67.

[15]杨静,朱慧娟.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3):95-96.

 

耿兴双,女,1975.09 山东省淄博市人,副主任护师 研究方向:护理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