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植入术后的日常护理与健康管理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拉毛德吉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邮编810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日常护理与健康管理策略。通过文献回顾和临床实践分析,研究发现适当的术后护理对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重点讨论了药物管理、饮食调整、运动康复和心理支持等关键方面,并提出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的术后护理不仅能有效降低再狭窄风险,还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本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提高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支架植入术; 术后护理; 健康管理; 并发症预防; 生活质量

正文


引言:

随着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手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术后的日常护理和健康管理对患者的长期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仍缺乏系统性和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本文旨在综合分析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护理需求,探讨有效的日常护理措施和健康管理策略,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并发症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支架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

支架植入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再狭窄通常由新生内膜增生引起,可导致血管腔再次变窄。支架内血栓则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1]。此外,出血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中。为预防这些并发症,医生通常会采取全面的策略。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可有效降低再狭窄风险;规范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血栓至关重要;同时,个体化的抗凝方案可平衡抗栓与出血风险。定期随访和患者教育也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2. 术后药物管理

抗血小板药物是术后用药的核心,通常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这种方案可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具体用药时间需根据支架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调整。他汀类药物在术后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稳定斑块,还可减少炎症反应,降低再狭窄风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则有助于控制血压和保护心肌。然而,药物管理的挑战在于确保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许多患者可能因为副作用或对药物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擅自停药或改变剂量。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患者教育,详细解释每种药物的作用和重要性,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建立个性化的用药提醒系统,如手机应用程序或智能药盒,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合理的饮食方案不仅有助于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还能促进术后恢复并预防并发症。低盐低脂饮食是支架植入术后的基本原则,可有效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患者应将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对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和稳定血糖水平有积极作用,可多食用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应定期食用,有助于改善血脂谱和降低炎症反应。蛋白质摄入也需要适度,既要保证组织修复的需要,又不可过量增加肾脏负担。同时,应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D和钾,它们对心血管健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食物可能与术后服用的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如葡萄柚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的代谢,因此患者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4. 运动康复与体能恢复

术后早期活动应当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床上运动开始,如深呼吸练习和轻度肢体活动。随着恢复的进展,患者可逐步增加活动量,通常在出院后1-2周开始进行短距离步行。有氧运动是康复的核心,如快走、慢跑或游泳,能有效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运动强度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建议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5%。力量训练也不容忽视,可以从轻重量、多次数的练习开始,逐步增加强度,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2]。值得注意的是,运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定期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运动耐受性,为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提供依据。此外,参与心脏康复项目能在专业指导下更安全、有效地进行运动康复,同时也能获得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全面促进身心恢复。

5. 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改善

许多患者在术后可能经历焦虑、抑郁或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康复进程,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复发风险。因此,及时识别和干预患者的心理问题至关重要。心理支持策略应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建立积极的康复信念。同时,鼓励患者学习放松技巧和压力管理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练习等,可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建立患者互助组或参与支持小组活动,能让患者分享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应该指导家属如何提供适当的关怀和帮助。此外,鼓励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社交和工作生活,重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6. 长期健康管理与随访

定期复查计划是长期管理的核心,通常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指标等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支架状态。这些检查可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如再狭窄或新发病变。风险因素的持续控制同样重要,包括严格管理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长期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需要坚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良好习惯。远程监护技术的应用为长期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如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并将数据传输给医疗团队,实现及时干预。此外,患者教育应贯穿整个随访过程,确保患者理解并遵守长期用药方案,识别潜在的警示症状。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长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心脏科、营养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的协同努力,可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7.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始于全面的患者评估体系,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理社会因素评估。基于这些信息,医护团队可以准确识别每位患者的特定需求和潜在风险。个性化护理计划的设计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注重跌倒风险预防和用药管理;而对于工作压力大的中年患者,压力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可能更为重要。多学科协作模式在个性化护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心脏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专家和心理咨询师等共同参与,确保护理方案的全面性和可执行性。护理效果评价是个性化方案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评估患者的生理指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及时调整护理策略。此外,借助现代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预测个体风险,优化护理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护理。

结语:

支架植入术后的日常护理与健康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医疗团队、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本研究通过全面分析术后护理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管理策略,包括并发症预防、药物管理、饮食调整、运动康复、心理支持和长期随访等。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远程监护手段的普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延续护理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10):183-185.

[2] 孙彩云,仲骏.全球首例双分支主动脉术中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15):1869-18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