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刁本恕饮食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经验探析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刁本恕主任医师系全国第三、四批、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十大名中医,师承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专家王静安先生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运用中药、中医外治法及针灸推拿,治疗诸多临床内妇儿科及肿瘤等病症,效果甚好。笔者有幸跟随刁本恕老师学习,深感老师医德之高尚,医术之精妙。现将刁老师采用药食同源食疗法治疗肿瘤的经验择其要,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1]。因此饮食与肿瘤发生、发展、预后息息相关,饮食得宜可以预防肿瘤形成,饮食失常则会增加患癌风险[2]。
1、食物调养是中医肿瘤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
食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人们对食物治疗作用的初步发现,到周朝食疗雏形的形成,再到唐代孙思邈对食疗的大力提倡,直至宋代食疗成为中医调理的重要补充,其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医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不断探索和总结。食疗又称饮食疗法,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食物的性味、归经、配伍、制作等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疗法[4]。中医食疗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家”之说。
《黄帝内经》认为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治疗疾病时应遵循“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原则。《伤寒杂病论》阐述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其认为“所食之味,有与疾相宜,有与疾相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唐代孙思邈进一步提出先食疗,后用药的原则,他认为为医者,当须先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刁老认为食物是维护健康的根本,药物是治病的手段,强调食疗在调理病程中的优先地位。他认为食物同样具有四性五味和独立的功效,对于肿瘤病人来说也要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此外,刁老还重视饮食的搭配和禁忌,主张荤素结合、五味调和,病中忌口以及特殊体质忌口,以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刁老在食物的功效及搭配上有着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1 食疗原则
1.1顾护脾胃之气
刁老认为凡病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治病应以顾护脾胃之气为第一要义。刁本恕刁老擅长通过药食同源,以食代药,食疗采用与血肉有情之物炖煮,如灰刺身、鸭胗、瘦肉、猪心肺、大肠头、猪肾等物;中药代茶饮;中药熬水后与大小米同熬煮饮粥;药物置于猪脑、猪心上蒸后取上清液饮用等多种方式。药性温和无刺激,病人接受度高。刁老多种将食疗作为中医多元论疗法重要的一环,通过改变患者饮食形状更易于吸收药物药性,在一日三餐中徐徐图之达到治疗肿瘤的作用。《景岳全书》认为“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脾胃乃饮食进入机体的唯一渠道,位于中焦,输布水谷精微至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脾胃升降运动构成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上升,在促进胃腐熟食物,吸收、转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能升提内脏,以保持诸脏各安其位。胃气下降,促使饮食下行,将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移交小肠而供给脾以运化转输,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气机升降失司是机体产生痰、湿、瘀、毒的基础,这些病理因素又进一步影响气机升降,恶性循环,破坏机体内环境稳定,促进肿瘤发生发展。肿瘤患者大多正虚邪实,在饮食疗法中,必须注意对于脾胃的保护。刁老重视对晚期肿瘤患者脾胃功能的调节,提出“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醒脾,醒脾不如运脾”的治疗原则,同时创造性地提出应关注患者有无泡沫苔。刁老认为,肿瘤患者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不能输布津液,使津液留存于舌苔之上,故见泡沫苔的患者多以脾虚为主。同时晚期肿瘤病人多正气虚弱,补益过度恐损伤脾胃,使气机升降受阻,治疗时应在补益基础上适当予以芳香化湿,健脾行气之法,促使脾胃升降有司,中焦气机顺畅,出入有序,生化有源。在临床应用中,刁老常使用苏梗、藿香等芳香化湿药物醒脾开胃,配合陈皮、砂仁、白蔻等燥湿行气,促使肿瘤脾胃功能恢复,促进食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2 以血肉有情之品,补血肉有情之体
刁老认为,对于肿瘤病人,饮食疗法时应重视应用血肉有情之品,因其除了自身补虚作用外,还可以引药直达病所,促使药物更容易被机体吸收。临床上刁老常以健脾开胃汤为主方,此方由川明参30g、北沙参30g、淮山药30、炒薏苡仁30g、莲子30g、炒芡实30g、白扁豆30g、生山楂15g、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谷芽30g 糯米草30 g,鸡矢藤30 g,隔山撬30g白豆蔻3g陈皮3g等药物组成,加用瘦肉半斤,鸭胗2个,灰刺参1两。气血亏虚者,加生黄芪60g、当归头20g;肾阳虚者,加杜仲30g、续断30g;阴虚者,加生地黄30g、无花果50-100g。方中川明参健脾和胃,养肝明目,润肺止咳,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淮山药健脾益胃、益肺止咳、润肠通便,炒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莲子补脾养心安神,炒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白扁豆健脾利湿,生山楂健胃消食、行气散瘀,共奏补脾和胃,健脾行气之功。猪瘦肉含有大量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可以“补肾液,充胃汁,滋肝肾,润肌肤”。鸭胗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胃蛋白酶,具有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灰刺参具有健脾益气、滋阴润燥、补肾壮阳之功,其活性成分海参多糖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消炎消肿。同时针对不同的肿瘤,可加用不同肉类,肺癌患者常以上方加心肺半笼炖服。肠癌患者常以上方加猪肚、大肠头子炖服。肾脏癌患者常以上方加猪腰子炖服。
1.3 辨证施膳
《金匮要略》云“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为害则成疾”。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关键,若辨证有错,则立法方药皆错,疗效也无从谈起。在饮食疗法中,应根据患者年龄、禀赋、体质、症状、环境、口味等因素进行辨证施膳,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案。肿瘤患者多见正虚邪实,正气亏虚是根本,内经有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刁老认为治疗肿瘤患者应注重补益[5]。脾虚可选用健脾开胃汤,以炒山药、川明参、莲米、生黄芪等健脾益气之药搭配鸭胗及灰刺参炖服。肝肾不足可选用保肝养肾汤,以杜仲、枸杞、菟丝子等补益肝肾之药配猪肾或羊肾炖服。虚烦失眠多梦者可选用安神益心汤,以天麻、酸枣仁、知母等养心安神药蒸猪脑炖服。津血不足便秘可选用润肠通便汤,以无花果、肉苁蓉、火麻仁等补益精血药配猪大肠头、灰刺参炖服。久咳难愈者予益气防咳汤,以百合、白果、橘络、肺经草等止咳平喘药搭配梨、红白茨菇、猪心肺炖服。刁老一般采用补益,轻泄为主,重在调和脏腑功能,刁老从王静安老师除传承下来的多年止咳糖浆经验方,对肺癌患者慢性咳嗽、痰黄者效果很佳。嘱咐痰热壅肺肺癌患者自备止咳糖浆,青蛙草30g、肺经草30g、五皮草30g、兔耳风30g、六月寒30g、枇杷叶30g、矮茶风30g、苇根30g、金荞麦30g、岩白菜30g、石枣子30g、紫苏子30g、炒白芥子20g、莱菔子30g、川贝6g、浙贝9g。制作方法:加梨一个、藕一节(10厘米左右)、红茨菰(荸荠,不去皮)10只,白萝卜一个(不去皮),切成指头大小,与上药共熬两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去药渣,将两次药汁混在一起,约600-800毫升左右,每次加麻糖、冰糖各二两麦芽糖)、甘蔗汁50毫升,再用小火收膏一小时左右,浓缩成糖浆状即可。大多数为四川省独有草药,清热解毒凉血,宣肺止制作方法稍微复杂,但是加入了甘蔗、梨、藕节、白萝卜等日常食物,止咳效果更加,为其在王静安老师的基础方上独创秘方。
1.4 用药有度
饮食疗法有用与否,掌握“度”是关键。用药有度既指药量,也指用药时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食疗太过会耗伤正气,反对机体有碍,食疗不足则力有不逮,达不到治疗效果。刁老临证用药时,药材剂量从几十g至两百g不等,食物剂量从一两到两斤不等,但究其根本,药量与药味的变化和辨证基本一致。用药时机分为对症时机和三因制宜。如患者处于肿瘤早期,以痰浊瘀毒为主,此时切忌使用食补之法,恐闭门留寇,应化痰解毒后再行补益之法。肿瘤中期,正虚与邪实并存,治疗时应虚实兼顾,补虚泻实,攻补兼施。肿瘤后期,患者正气虚弱,食疗时应注重补益,切忌攻伐,加重患者正气的损耗。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要求医者辨证施膳时针对不同体质的病人进行用药,如气虚质可多吃益气的黄芪、大枣、香菇、白扁豆等,阴虚质应多吃凉润滋阴的冬瓜、百合、梨等。因时制宜即根据四时节气进行饮食疗法[6]。春季属木属肝,易感风寒外邪,食疗药膳应以轻灵之药配合清淡食品以调和肝脾,如百合、川贝等。夏季属火属心,易感热邪、湿邪。食疗药膳应以清热解暑、芳香化湿为佳,如薏苡仁、莲子、绿豆等。秋季属金属肺,易生燥邪,食疗药膳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如菊花、雪梨等。冬季属水属肾,易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温补为要,如黄精、山药、山茱萸等。因地制宜即根据地区不同用药。四川地区多湿,药膳常以祛湿健脾为要,如薏苡仁莲米排骨汤等。
1.5药食禁忌
《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饮食疗法中,药食禁忌是临床用药时必须重视的部分。不同体质的患者药食禁忌不同,如脾胃虚寒者忌绿豆、柿子、海带等寒凉之品,阴虚血热者忌肉桂、生姜等燥热之属。不同病症禁忌亦不相同,如肺癌口服靶向药患者忌西柚、橘子,乳腺癌患者忌蜂王浆,胃癌患者忌生冷、辛辣刺激、腌制食品,肝癌患者忌酒、动物内脏等[7]。水肿忌盐,消渴忌糖,黄疸忌油腻,药物和食物之间同样存在配伍禁忌,如地黄、何首乌忌萝卜,海带、半夏忌羊肉,龙骨忌鲤鱼,常山忌生葱,薄荷忌鳖肉,鳖甲忌苋菜。
医案举隅
胡xx,女,71岁,2023年2月2日初诊。主诉:肠癌化疗1周。患者血常规:红细胞 3 × 1012/L,HGB 70 g/L, 白细胞 2.7×109 /L,患者全身乏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差食少,眠一般,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气血双亏证,治疗以健脾补气养血为主。治疗上先予以穴位贴敷神阙、足三里健脾、中脘行气、命门补肾,耳针选择脾、胃、肺、肾四耳穴,钟罩灸脾俞、胃俞。后予以十全大补汤+芳香醒脾方加减,方选人参30 g,白术10g,茯苓30g,甘草6g,白芍30g,山药30g,豆蔻10g,苏梗10g,黄芪30g,藿香10g,熟地黄30g,当归15g,焦山楂30g,神曲30g,麦芽30g,稻芽30g,鸡内金20g,肉桂10g,薏仁100g。食疗予以健脾开胃汤加减,药物组成:川明参30g,北沙参30g,淮山药30g莲米30g,芡实30g,扁豆30g,薏苡仁30g,生山楂15g,陈皮3g,豆蔻3g,上方加仙人球1个(拳头大)、红白慈姑各10个,瘦肉半斤,鸭郡肝2个,灰刺参1两,炖2-3小时,喝汤。同时加用黄芪100g、白术30g、防风30g、排风藤100g、荠菜100g、糯米草100g、鸡矢藤100g、隔山撬100g浴足。7d后二诊,患者诉神疲乏力减轻,饮食较前好转,仍觉少气,小便清长,夜尿多,复查血常规:红细胞 3.6× 1012/L,HGB 85 g /L, 白细胞3.5× 109 /L,刁老于原方基础上重用生晒参50g、黄芪100g,加用红参须30g、石斛30g、黄精30g、菟丝子30g、枸杞子30g、杜仲15g。7d后三诊,患者乏力少气明显减轻,纳眠可,二便可,病情好转。
按:《黄帝内经》 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化疗药毒入侵,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正气亏损,故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食少。《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司,血液生化乏源,难以濡养周身,故见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治疗时应以顾护脾胃、补气养血为主。故采用十全大补汤为主方,旨在大补气血,同时注重补脾不忘健脾,根据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原则,加用芳香醒脾方健脾和胃,避免补益药物过度滋腻加重脾胃损伤。食疗使用健脾开胃汤,方中川明参、北沙参健脾和胃、清养肺胃,淮山药、莲子、芡实健脾益气、补中养神,扁豆、薏苡仁健脾利湿、升清降浊,山楂、白蔻、陈皮行气开胃消食、化湿止呕。诸药相辅相成,补益而不滋腻,扶正而不留邪。此方搭配血肉有情之品,共奏健脾开胃扶正之功。同时刁老灵活运用外治法,予以钟罩灸补中益气、温阳补虚,中药浴足扶正祛邪、健脾利湿,穴位贴敷及耳针运用腧穴特性补气行气。诸法合用,故患者乏力减轻、饮食明显好转。二诊时患者诉仍少气,小便清长,夜尿多,此乃肾阳虚所致。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精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脾胃运化失常,肾精不足,固涩失司,故见小便清长夜尿多。刁老于原方重用人参、黄芪,予以红参须大补元气。同时注重补益先天,予以石斛、黄精、菟丝子、枸杞子、杜仲等补肾助阳,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脾肾之功。
3.总结
《黄帝内经》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饮食疗法作为中医肿瘤学的重要分支,应贯穿于肿瘤预防与治疗的全程。刁老认为肿瘤形成离不开“虚、毒、瘀”,正气亏损是肿瘤发生的主要病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司,升降失职,正气耗伤,痰饮水湿等实邪停聚,久而形成肿块,所以刁老主张“从脾胃论治”治疗肿瘤,着重恢复脾胃功能,运用饮食疗法,使祛邪不伤正,补益不滋腻,从而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刁老认为恶性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五脏皆易损,尤以脾胃为先极易损,在临床应用中应顾护脾胃为主,这为他主要中医思维,食疗为先,遵守食疗原则,调整肿瘤患者饮食结构,改善肿瘤微生态,以达到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思维,郑荣寿,孙可欣等.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分地区发病和死亡估计:基于人群的肿瘤登记数据分析[J].中国肿瘤,2023,32(05):321-332.
[2]顾瑛,杨晶,秦立强.膳食模式与肿瘤的关系及作用机制[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2,9(06):721-726.DOI:10.16689/j.cnki.cn11-9349/r.2022.06.007.
[3]刘富猛,颜丽萍,李弘,等.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8,40(06):678-680.
[4]韩欣璞,肖海娟,方瑜等.中医食疗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11):203-206.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22.11.053.
[5]于弘.肿瘤食疗探讨[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1-38.
[6]杨柱,陈学习.肿瘤的中医食疗理论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2,(05):263-264.DOI:10.13192/j.ljtcm.2002.05.18.yangzh.010.
[7]王磊,柴可夫.基于“三因制宜”理论的中医“发物”再认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3936-3938.
基金项目: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76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