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与质量改进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封杰梅,梁平

钦州市中医医院 邮编535000

摘要

目的:探究外来医疗器械处理中的难点问题,并对质量改进措施展开深入研究。方法:以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消毒供应室行常规管理时接收的300份外来器械包作为对照组,以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消毒供应室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时接收的300份外来器械包作为观察组,分析总结外来医疗器械处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举措。结果:观察组包装质量合格率、清洗质量合格率(97.00%;94.33%)比对照组(84.00%;81.33%)更高,湿包发生率(1.00%)比对照组(8.33%)更低(P<0.05)。结论:在外来器械处理中,对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加以分析、汇总,并结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可提高清洗及包装质量,减少湿包发生,提高灭菌质量,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保证医疗安全


关键词

外来医疗器械;处理;难点问题;质量改进

正文


消毒供应肩负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清洗、供应等重任,其工作质量对医疗安全有着关键性的影响[1]。外来医疗器械主要指由医疗器械厂商租借或者免费供给医疗机构可重复应用的医疗器械,此类器械普遍存在价格高昂、专业性强等特征,大部分医疗机构多因自身规模、资金等方面限制不将其作为常备器具,需要使用时,考虑从厂商或其他机构租赁[2]。外来医疗器械因频繁在各医院间交换、流动,从而使其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且因转移次数较多,从而使其存在较高的交叉感染风险[3]。因此,对于医院消毒供应而言,必须加强对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重视,规范管理举措,严格遵从相关规定落实清洗灭菌等工作,以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安全[4]。本研究以600份外来器械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外来医疗器械处理中的难点问题与改进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消毒供应行常规管理时接收的300份外来器械包作为对照组,以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消毒供应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时接收的300份外来器械包作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1.2.1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1)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由于外来器械没有配备器械使用说明书,器械种类多、结构复杂等因素,造成交接时植入物信息描述不充分、不准确,器械配送人员表格信息填写不细致,器械接收不规范,交接不清问题,相关负责人未签字,职责不明确等问题,极易造成器械的零件缺失不知晓,丢失不知晓,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对患者健康、手术正常开展产生负面影响。

2)清洗消毒不规范:因外来医疗器械在医院间频繁流转,器械尚未被公司回收、配送距离等因素影响,使外来医疗器械极易出现送达延误的状况,此情形会致使医院消毒供应不具备充足时间落实器械接收、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从而影响器械清洗、灭菌质量,使临床治疗风险性增加。除此之外,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部分操作者在具体操作中有着较强的随意性,对相关流程、标准不重视,从而易出现清洗消毒不合格的现象。

3)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外来器械均是以租赁的形式进入医院,并非医院常备设备,从而使得医院在组织员工技能培训时,因缺乏器械的直观展示,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对此类器械了解程度较少。在具体工作中,易出现拆洗后无法组装的状况,甚至致使器械故障,无法使用。

4)包装不规范:外来医疗器械均具备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等特征,此类特征使得器械接收期间极易产生零部件缺失状况。同时,在对器械进行打包处理时,缺乏专业性,如对于一些需要单独放置的小零件,将其和主设备封于一处,此情形极易造成零部件丢失,致使器械无法正常使用。

1.2.2 改进措施

对照组行常规管理:即工作人员严格遵从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好各项工作。

观察组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1)健全管理制度:在处理外来医疗器械时,医疗机构要严格遵从国家相关规定,拟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好准入条件的把控工作,从源头处入手,保证医院所租赁的外来器械均满足国家实用标准,且均已备案。明晰外来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供应商资质展开细致的审核,认真查验租借设备各项资质(准销证,合格证等),验明一切正常且通过器材科审批后,才可接收设备,给予规范化的清洗、消毒处理,将其用于手术治疗中。

2)控制器械来源:严格把控外来医疗器械的源头,即医院要以公开招标的形式挑选器械供应商,检验其生产资质,并将设备信息上报给医院医务处、设备科,由医务处批准后,向器械使用科室发放相关文件,遵从流程申请所需器械,填写申请单,内容要和文件执行要求一致,且要对违规处罚举措加以强调。器械供应商人员要于器械使用前1d的15:00前将外来器械与相应清单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对器械展开规范化的清洗消毒灭菌等处理。

3)规范管理流程:细致划分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责任,保证责任至人,并实行专岗负责制。消毒供应待收到手术通知后,立即与器械供应商联系,要求其配送相应器械设备,务必在术前1d送达,对产品规格、资质文件等进行检查,并由工作人员联系手术室器械护士,复核患者信息、手术名称等,无误后双方签字。工作人员接收外来器械,认真核对器械名称、数量、规格等,待完成检查后,对器械展开清洗、消毒工作,待上述工作完成后,对器械进行配包,打印条码。包装及相关操作必须遵从相关规定,做好器械包体积、重量的控制工作。将封包好的器械划分为多个标准器械包,分拆后将其置于专用篮筐中,并于包中摆放第五类化学指示物,外部粘贴追溯条码,后集中展开灭菌处理。待结束器械使用后,回收器械与追溯条码,并遵从相关规定进行清洗、消毒等工作,将器械还于供应商,做好交接工作

4)加大消洗力度:对于接收的外来器械,消毒供应室必须严格遵从相关规定落实消洗工作,为保证清洗充分,工作人员可对器械各进行拆解,分步清洗,待消洗结束,再行组装使用。除此之外,医院还要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供应商到院对器械使用方法、特征、拆装方法、消洗方法等进行讲解,对于关节、管腔等难以清洗之处,需着重讲述,工作人员定期接受考核,达标后才可参与此类器械的处理工作。

5)规范细节处理:外来医疗器械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需对其处理流程展开规范化处理,控制细节(接收,清洗,消毒,包装等)。消毒供应室待收到器械后,要对其进行拆清,如水流冲洗、手工清洗等,保证清洗充分;包装处理器械时,要整体检查其外部,判断清洁度达标与否,包装后要做好产品名称、有效期、包装人员等信息的填写工作;灭菌处理过程中,要对灭菌过程展开全程监控,检验达标后对灭菌清单予以打印,并填写相关信息。

6)使用后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对于使用后的外来医疗器械,回收至消毒供应室,由其展开针对性处理。去污区人员要严格遵循消毒隔离制度,初步清洗器械。对于用于传染病患者治疗中的器械,要拟定相应的处理方案,使用含氧消毒剂持续浸泡器械(>60min)消毒后再对其展开初步清洗。由消毒供应室人员清点器械,确认无误后,向密封箱中放置器械,清洗、消毒、保养等完成处理后,由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将器械取走,做好交接并签字。

7)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能力对外来器械管理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定期以讲座、实操等形式进行培训鼓励工作人员积极讨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共同探究解决方案。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强调职业素养,提倡“慎独精神”,要求工作人员遵守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按规范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对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要对其展开岗前培训,着重讲解外来医疗器械处理相关知识,且待其培训完成后组织其接受相应考核,只有考核达标才可上岗工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外来医疗器械抽检结果,①包装质量合格率,②清洗质量合格率,③湿包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由SPSS26.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外来医疗器械抽检结果)由率(%)表示,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观察组包装质量合格率、清洗质量合格率(97.00%;94.33%)比对照组(84.00%;81.33%)更高,湿包发生率(1.00%)比对照组(8.33%)更低(P<0.05),见表1。

1 两组外来医疗器械抽检结果比较[n(%)]

组别(n=300)

包装质量合格率

清洗质量合格率

湿包发生率

观察组

291(97.00)

283(94.33)

3(1.00)

对照组

252(84.00)

244(81.33)

25(8.33)

X2

29.485

23.722

18.132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外来医疗器械医院医疗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往医院多以纸质记录单的形式对此类器械展开管理,满足追溯需要[5]。但实践发现,以往医院所用的工作流程、制度要求等与外来医疗器械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外来医疗器械处理期间有诸多问题存在,不但管理质量较低,且对院感工作存在较大威胁[6]。长期调查总结发现,外来医疗器械处理中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清洗消毒不规范等,如面对众多外来器械工作人员在接收、清点过程中仅记录总数,并未对器械类型、数量进行细化记录等,此类问题对外来医疗器械的应用管理产生较大困扰,甚至使临床治疗的风险性增加,威胁患者人身安全[7]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包装质量合格率、清洗质量合格率(97.00%;94.33%)比对照组(84.00%;81.33%)更高,湿包发生率(1.00%)比对照组(8.33%)更低,说明对外来医疗器械处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质量管理措施加以改进优化有助于提升器械管理质量,提升处理合理率。其原因主要在于,通过分析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并对相关措施加以改善,做好分类接收工作,外来器械处理流程加以规范,组织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切实提升其能力与素质,可有效保障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降低治疗的风险性,减少院感事件发生[8]。除此之外医院严格筛选设备供应商,其必须具备资质与证明[9]。与此同时,强化外来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工作,由专业人员展开查验从而保证器械质量,防止不合格器械被用于临床治疗中,保障患者人身安全,提升医院服务质量,降低医院纠纷发生风险[10]王光辉[11]360套外来器械作为研究样本,其研究发现,与改进前相比,改进后清洗不合格等问题发生率更低,科室满意率、及时送达率更高,王光辉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在外来器械处理中,对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加以分析、汇总,并结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可提高清洗及包装质量,减少湿包发生,提高灭菌质量,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郭东芳,王鑫刚. 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与质量改进探讨[J]. 养生大世界,2021(18):297-298.

[2] 徒成云,邓艳莉. 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与质量改进[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6):171,175.

[3] Hood A , Andersson J , Jones C ,et al.The physical healthcare of patients in secure hospitals: setting standards for medical equipment[J].BJPsych Open, 2021, 7(S1):S193-S194.

[4] 石磊,唐晓岚. 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与质量改进[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93):294-295.

[5] 马宝霞,廖亮亮,易亚萍,等. 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与质量改进[J]. 临床护理进展,2022,1(4).

[6] Ogueji IA , Motajo OO , Orjingene O ,etal."Allowing the community, that is, the essential beneficiaries, to take the lead": Using the perspectives of health workers to inform a contextually relevant quality improve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Nigerian health system[J].Current Psychology, 2023, 43(15):13679-13691.

[7] 贡月琴. 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与质量改进[J]. 特别健康,2020(2):229-230.

[8] 何彩虹,邬双. 基层医院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质量改进[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9):18-20.

[9] 杨月娥. 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与质量改进[J]. 婚育与健康,2023,29(23):184-186.

[10] 李嫦. 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28(1):32-34.

[11] 王光辉. 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质量改进[J]. 饮食保健,2020(46):27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