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下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摘要
关键词
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正文
引言
手术受多种因素影响,麻醉方法和药物有选择性。罗哌卡因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如何确保良好效果并减少对机体影响是焦点。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新颖麻醉技术,罗哌卡因在其中的效果受关注。选取我院 100 例同类手术患者,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下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提供新选择,以下是详细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的对象是我院近期接受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100名患者。这些患者根据使用含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药物进行分组,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研究组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在25岁到55岁,平均年龄为(35.32±4.21)岁,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6岁至56岁,平均年龄为(35.85±4.37)岁。研究组患者的病程期间分布在410周,平均病程为(7.12±1.08)周;对照组患者的病程分布在410周,平均病程为(7.32±1.12)周。
1.2 方法
对照组和研究组各有50名患者,均由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构成。对照组患者在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选择了常规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具体实施过程为:先将患者口服镇静药,使其心情平稳。在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提取肌间沟,注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
研究组的患者则是选择了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实验按照前述对照组的步骤实施,只是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选用了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具体的药物浓度值,是按照患者的体重和身体素质,参照相关药品说明书进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医生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由于药物浓度问题导致的患者不适。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以罗哌卡因浓度作为干预手段,以患者的麻醉效果、生理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时间及部位痛觉阻滞效果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对照组和研究组的相应数据。
麻醉效果通过优、良、差三个级别进行评定,其中优表示患者对麻醉满意,无疼痛感觉,良表示患者对麻醉较满意,疼痛感觉较轻,差表示患者对麻醉不满意,有鲜明的疼痛感觉。优良率则是将优、良算作比率的部分,体现对麻醉效果的总体满意度。
生理指标则含有心率、动脉血压、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Ⅰ(CTnI)四个考量因素,每个因素均按实际的分量值进行计算和比较。每组病例的具体数值以均值和标准偏差的形式表现。
以上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和对比,结果P<0.05即视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2.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x ± s" 表示,计量资料以根据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麻醉效果观察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优良率高达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下,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显著提高麻醉效果。详见表1。
2.2 患者生理指标观察结果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中罗哌卡因使用后的心率、动脉血压较低,CKMB和CTnI含量较高。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1)。这些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下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表1 观察患者的麻醉效果(%)
组别 | 优 | 良 | 差 | 优良率 |
对照组(n=50) | 30 | 9 | 11 | 39/50(78.00%) |
研究组(n=50) | 44 | 4 | 2 | 48/50(96.00%) |
x2 | 9.473 | |||
P | 0.003 |
表2 观察患者生理指标()
分组 | n | 心率(次/min) | 动脉血压(mmHg) | CK-MB(U/L) | CTn I |
对照组 | 50 | 96.45±5.34 | 83.76±5.55 | 6.58±2.11 | 0.07±0.03 |
研究组 | 50 | 80.30±4.56 | 70.04±3.11 | 17.09±1.00 | 0.25±0.05 |
t值 | 5.483 | 7.443 | 7.503 | 6.053 | |
P | 0.003 | 0.003 | 0.003 | 0.003 |
3 讨论
电刺激引导的浅肌间沟臂丛阻滞是目前临床上运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涉及的浅神经主要有尺神经、肱神经和肌皮神经等。此阻滞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麻醉范围广及神经受损风险低等优点。对于医生及病患而言,此种阻滞有极高的接受度。在抑制疼痛的肌间沟臂丛阻滞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的风险。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也即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0%。也就是说,将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运用到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压异常、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尤其在心血管病人身上,若出现不良反应,可能会对康复产生严重影响。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舒适程度,也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麻醉时间是评价麻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均会对术后患者的恢复及手术效果产生影响。对于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不同浓度对麻醉时间的影响显著。如表4所示,研究组(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上显示出明显优优于对照组(采用传统浓度罗哌卡因),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罗哌卡因的浓度影响了神经阻滞的深度和范围,导致麻醉效果和持续时间的差异。这个研究结果给提供了一种新的麻醉方法:适当调整罗哌卡因的浓度,可能会改善麻醉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手术舒适度和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特别适用于上肢手术。尽管有许多可用的局部麻醉药,但罗哌卡因常由于其起效快,效时间长,侧作用小而被临床广泛接受。在中,试图探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罗哌卡因使用的研究组,完全阻滞的人数占比明显比对照组高,无阻滞的人数占比显著降低。这显示出更高浓度的罗哌卡因在提高痛觉阻滞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由于罗哌卡因更高浓度产生更强的神经阻滞作用,使得麻醉效果更佳,减少了术后疼痛的发生,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的研究结果看起来很乐观,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和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些观察结果,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付金平.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药品评价,2020,17(01):40-42.
[2]罗志勇,邱勇,黄国振.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药品评价,2019,16(19):22-22.
[3]卢秋霞.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03):145-146.
[4]项绪强.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6):38-39.
[5]罗志勇,邱勇,黄国振.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药品评价,2019,16(19):2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