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个性化护理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顾雯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215500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患者康复质量,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动静脉造瘘术后康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基础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及一般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包括心理干预、疼痛管理、个性化康复计划制定及并发症预防等。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包括抑郁、焦虑情绪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抑郁、焦虑情绪评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动静脉造瘘术;术后康复;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正文


引言:

动静脉造瘘术是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重要手术方式,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后续透析治疗的效果及生活质量。然而,术后康复过程中,患者常面临疼痛、心理障碍、并发症等多重挑战,影响康复进程。因此,探索有效的护理模式,以促进患者全面康复,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个性化护理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个体需求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的模式,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个性化护理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动静脉造瘘术后康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行动静脉造瘘术;②知情同意,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②存在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5-70岁,平均(52.5±10.2)岁;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2-68岁,平均(50.8±9.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基础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伤口护理及一般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如焦虑患者给予放松训练,抑郁患者给予认知行为疗法等,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②疼痛管理:采用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及心理干预等。③个性化康复计划制定: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职业康复等。④并发症预防: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制定预防措施,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抑郁、焦虑情绪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焦虑情绪越严重。

2)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

3)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血栓形成、出血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抑郁、焦虑情绪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

1两组护理前后抑郁、焦虑情绪评分比较

组别

护理前SDS评分

护理后SDS评分

护理前SAS评分

护理后SAS评分

对照组

56.8±10.2

48.6±9.5

54.9±11.3

46.7±10.1

观察组

57.2±9.8

39.4±8.2

55.3±10.9

38.1±9.0

t


3.419


3.173

P


0.002


0.00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

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满意[n(%)]

一般[n(%)]

不满意[n(%)]

总满意率[n(%)]

对照组

25(62.5)

10(25.0)

5(12.5)

35(87.5)

观察组

35(87.5)

4(10.0)

1(2.5)

39(97.5)

χ²

4.961

P

0.001

2.3两组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内瘘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3两组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感染[n(%)]

血栓形成[n(%)]

出血[n(%)]

总发生率[n(%)]

对照组

4(10.0)

3(7.5)

2(5.0)

9(22.5)

观察组

1(2.5)

0(0.0)

1(2.5)

2(5.0)

χ²

5.165

P

0.001

3讨论:

个性化护理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其理论基础根植于整体护理理念,强调将患者视为具有独特生理、心理和社会背景的个体,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这一护理模式超越了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框架,转而聚焦于患者的整体需求,包括生理恢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多个层面[1]。个性化护理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心理特征等,从而制定出符合患者个性化需求的护理计划。这种护理模式不仅关注疾病本身的治疗,更注重患者身心的整体恢复,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康复锻炼、疼痛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全面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个性化护理的应用,体现了医疗护理的人文关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进而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化护理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性化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干预措施,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个性化护理能够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精准干预,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2]

个性化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评分上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得益于个性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据患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增强了患者的护理体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3]

个性化护理降低了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观察组患者的内瘘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个性化护理在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建议在临床推广个性化护理模式,为动静脉造瘘术后患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同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个性化护理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个性化护理方案,以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汪丽,刘中艳,等.基于镜像疗法下的康复方案在血透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的应用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3,48(07):1002-1006.

[2]蒋静.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03):196-199.

[3]陆海红,闫玮娟.一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05):451-4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