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时代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挑战与路径*
摘要
关键词
数智化时代;体养融合;养老模式
正文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3YBA198)
引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如何以“互联网+”和“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加快构建体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有效解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数智化时代”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下,“数智化”逐渐成为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我国智慧养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数智化时代社区体养融合的内涵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长,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但是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且质量不高。体养融合是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健康为核心,以体养融合为目标,通过促进体育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地解决传统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和“老有所养”等问题的新模式。社区体养融合是通过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体育健身与体育服务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社区各类资源,在社区内对老年人进行体育健身服务和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是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优点,符合老人的日常生活习性,能够让他们在享人性化照顾的情况下,便捷、快速地得到社区所能提供的健康护理和生活照顾。同时,还能节约老人的医疗成本,极大地降低了老人对医院优质资源的占用,是目前和未来最适合我国国情、可持续地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最好的办法,但是,这种办法的前提是要建立在医养相结合的基础上,这也是新时期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医养结合”侧重老年慢性病的诊治、康复与生活照料,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其本质在于通过“体医结合”、“医养结合”等多种服务形式,为整个社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与生活护理服务,是我国在新时期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部分[1]。
二、数智化时代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挑战
(一)老年人群体消费行为比较保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健康管理,他们的健身观念和消费内容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的老年人的健康消费还是比较保守的。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家庭条件和文化水平下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即便健康护理产品与社区养护相结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消费途径,但由于自身的消费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老年人在社区健康护理与自我健康护理结合的过程中仍然表现出相对保守的心态。而老年人由于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会出现“技术堕距”,他们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知识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他无法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区“体养结合”的模式,就需要充分调动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更新消费观念,丰富消费内容,为老年人的健康护理提供便利。
(二)多元主体的互动和参与程度较低
目前,在社区体养结合过程中,社区管理单位、体养服务企业协同为老年人提供体养服务,但由于社区体养机构的介入程度较低,制约了社区体养一体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改造。首先,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都是由某一家养老机构承包所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缺少对养老机构人员的自我完善和激励,导致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质量、种类、工作人员技能和态度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其次,一些社区与2个或更多的养护服务公司形成了协作关系,但由于供应机构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各部门无法明确提供服务种类和范围的界限,且由于联动程度低,无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效应。此外,社区体养结合是一种应对老年社会发展的一种有益的探索,需要社区居民、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重视与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主义特征的社区体养结合实践方式[2]。
(三)社区体养融合创新驱动不足
社区提供主体间缺乏互联互通,存有技术壁垒,缺乏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制约了“智慧社区”和“智慧体养”的创新治理,也无法再交流学习和互助的基础上,为发展创新型体养结合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在进行体养融合的实践探索中,社区的治理方式也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充分利用社区治理单元的角色来调整提供方、受益方和社区民众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区体养融合中的各种利益进行梳理。在我国现代社会,体养融合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需要注重将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引入到社区体养融合当中,对社区体养融合的管理模式、服务产品和参与平台等进行高效的改革,以打破“创新驱动”的瓶颈,提高服务的供给效能。
(四)社区体养服务内容同质化
各年龄阶段下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对护理和养老服务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体育健康护理服务。但是目前很多社区存在着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供给的“样板化”,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征与能力,导致老年人的参与受到很大的阻碍。各个社区中体养服务设施和服务产品基本相同,缺乏对本地老年人基础调查,仅仅是简单地复制了其他城市的模版,未能充分利用社区的优势。在相同的条件下,无法为不同的身体状况和需求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适宜的、差异化的健身消费服务和产品,导致了在社区体养结合过程中的供求失衡问题突出。
(五)缺乏社区体养复合型人才
“体养结合”是将传统的养生运动方式与现代化的运动方式相融合,实现“以人为本”的“体养结合”方式,但是缺点是卫生护理介入服务较少。开展“体养结合”,要求更多具备老年体育健身和医疗保健知识的“多面手”加入社区中来。在数字化的社会中,社区健身指导员在智慧技术设备和平台的运用上,应该跟上潮流,对老年人保持足够的耐心,让他们能够享用到各种针对性的服务产品中。另外,目前我国体育社会指导员还没有达到职业化的水平,大部分都是业余从业者,或是社区退休职工,专业化程度还远远达不到社区健康护理需求,特别是一些体育指导工作者在科学健身、健康教育和医疗监管等领域的知识储备都比较缺乏[3]。
三、数智化时代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发展的路径
(一)对国外社区养老模式进行本土化改进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印发,其中提出,“创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支持建设老年教育机构和老年大学,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老年教育课程和学习资源。以县(市、区)为单位,推动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疗专(兼)职科室。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新建、整合、购置等方式建设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专业机构和设施”。在海外,体养结合的主动养老功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它是一种能够保证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意识同时,也注重对老年人的方式引导。加拿大与日本的城镇社区则设立了老年人的体育指导机构和社区的综合支持机构,加强了老年人的体育运动认识,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芬兰着眼于老年人对社区老年人的身体锻炼的需要与期待,把充实的体育活动融入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中来,是今后的工作重心。针对老年人口的负担问题,韩国卫生福祉司和文化体育旅游局对其进行资金资助,以缓解他们的体育健身和医疗卫生的负担,提高了社区的休养结合的福利性。对于我国社区体育养老模式发展而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固然重要,但不能盲目照搬。我国的养老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文化逐渐发生改变,中国社会在养老模式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应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一方面要立足本土文化,结合老年群体需求,研发适合我国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对国外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进行合理借鉴和参考,充分考虑社区养老的具体情况,实现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制定出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4]。
(二)以体育消费为导向的社区体养结合
促进社区体养融合的前提,就是要让更多的老年人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养老保障的重要性,不能为了避免危险而降低日常活动,必须按照实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来实现健身养老的目的。老年居民若能掌握适当的健身、养老模式,则有利于其运动消费观念的转变。政府、企业和社区等各方面的健身服务提供者要加强对老年人健身观念的引导,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投资。由于社区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健身服务提供主体应该采用不同的供应模式,除了为他们提供场地使用、信息咨询和活动参与等直接的体育消费之外,还要保证他们的运动休闲和医疗保健等间接体育消费。另外,通过完善养老服务平台,提高老年人的技能运用水平,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长期的角度出发,通过锻炼来提高自身的功能,从而实现“治未病”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甚至整个社会的卫生保健资源合理分配。
(三)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巩固社区体养结合
对此,政府首应该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并将其具体的细节进行明确的梳理,从而为我国当代现代社区医养融合工作中出现的责任不明确、资金不足等问题,提供相关的参考和法律保证。同时,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训政策,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大学的培养作用。以中央文件为依据,为实施主体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推动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体养融合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资源,在满足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体育休闲和体育康复等方面的需求。通过交流经验和良性竞争,实现对中国特色的现代体养结合的产品和服务的充实,各方之间可以互相监管,建立起一个价格公平、机制透明的社区体养结合的发展新秩序。
(四)以数智化为动力的社区体养结合
在数智化养老服务基础上,构建面向我国特色现代社区休养一体化管理系统,将体养行业的基建、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利用大数据对老年人个性化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达到供需之间的准确匹配,研究出适宜的养老数字化养生平台和服务,避免出现“数字负能”的问题。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市场资金和发展潜能,注重数字化和人性化赋权的协同治理。将各行业所累积的优秀资源进行融合,以资源分解、重组、优化分配等方式促进产业链的相互补充和扩展,从而创造出一种以“社区体养一体”为核心的新型养老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注意健全多元化的参与体制,保证人民的参与能力,加强人民群众的相互作用。要以老年人群需要为导向,提升养老机构的管理效能。另外,培育基地建设是推动“体养结合”和“数字化健身”的前提条件,要根据社区面积、资金条件和老人数量等因素建设合适的健身场地。在打造数字化智慧体育健康养老社区时,要充分利用5 G、 AI等技术,依托门店管理前台、智慧门禁、智慧体测系统、智慧有氧设备、智慧有氧设备、智慧律动设备、心率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数据监控系统,打造智能体养场所,打造全流程、多功能智慧体养场所,提高老年人健身的整体品质[5]。
(五)加大培养专业指导人才力度
强化“体育+养老”的复合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才奖励体系,在对老人进行健身锻炼的过程中,帮助他们使用智能化设备和数字体养服务软件。培训掌握运动保健、饮食调理一体的医务工作者,组建一支医师、健康管理师、体能师队伍,通过健康养生的方式,引导老年人进行健康运动,并为其构建健康档案。同时,还可以与大学开展联动,体育康复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深入到社区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老年人提供计划服务。促进老年人改善健康养老观念,提高对“体养结合”、“数智化体养”的认同。目前,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下专业指导人才的缺乏是制约该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政府要积极引导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在学校开设老年人身体锻炼指导等相关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二是相关部门要通过引进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为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三是要积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员在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中的作用,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志愿者的力量推动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小结: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力量为支撑,全面推进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应用。尤其是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后续还应该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投入,培养社会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格局,加大人才支撑,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才能构建智能养老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慧娟.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动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03):82-90.
[2]韦艳,王欣宇,徐赟.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35(03):65-77.
[3]刘奕.从资源网络到数字图谱: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驱动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21,No.224(08):40-51..
[4]《电子世界》编辑部.上海继续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拟新建5G室外基站8000个[J].电子世界,2021(4):3.
[5]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前沿(202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6]彭科.营利性养老机构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J]. 武陵学刊, 2023, 48 (02): 7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