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开展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的价值探讨
摘要
关键词
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
正文
艾滋病是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感染途径较多,包括性行为、母婴传播等,其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分娩,或是哺乳过程中,经胎盘、产道等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的角度上来讲,与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有着紧密的关联。据相关调查显示,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较为普遍,且哺乳时间也相对较长,这就提高了婴儿感染艾滋病的风险[1]。在此背景下,对育龄妇女实施艾滋病预防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就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开展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在我院行婚前检查的育龄妇女(120名)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3年10月止于2024年10月。年龄区间为22-37岁,平均年龄为(27.52±4.03)岁;学历:高中及以下33名,大专68名,本科及以上19名。将两组育龄妇女的年龄等资料予以对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育龄妇女;自愿参与;资料齐全;持有智能手机;能够熟练操作手机等智能通信设备。(1)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史;认知、交流功能障碍;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1)咨询教育:由专人负责咨询教育,即在医院导诊咨询台为育龄妇女提供导诊咨询服务,并制作横幅,内容为艾滋病相关知识免费咨询服务,放置于醒目位置,吸引育龄妇女主动进行咨询,了解、掌握相关内容。同时,对于上前咨询的育龄妇女,由专人展开一对一宣教,并在教育前让育龄妇女结合实际填写调查问卷。
(2)宣传教育:总结、分析艾滋病相关知识,制作成宣传手册,确保册里内容简单明了,并穿插图画,让育龄妇女更加容易理解。当育龄妇女到导诊台咨询后,就需发放健康手册,让其在阅读前后完成填写调查问卷。
(3)群体传播:医院与社区积极联动,定期在社区开展艾滋病健康讲座,为社区居民讲解艾滋病病因、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尤其是要重点讲解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即性、血液、母婴传播等,鼓励群体间互相交流预防心得,增强自身预防能力。讲座开展前后,让育龄妇女填写调查问卷,从而判断健康教育效果。
(4)“线上”传播:互联网时代下,艾滋病预防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的展开也需打破常规宣教形式,以改善宣教效率及质量。例如,建立微信群,为育龄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积极展开交流,定期将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的知识点发布到群中,潜移默化的加深她们对疾病的了解,掌握更多的疾病知识,增强其自我防控意识及能力。再比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相关知识,促使育龄妇女能够随时查阅相关信息,保证健康教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健康教育的展开,其内容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疾病高危因素、警示征兆、筛查意义及重要性等表达出来,帮助育龄妇女树立预防为主、防病为先的健康理念,积极参与到疾病预防中。
1.3观察指标
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开展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后,经自制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评定掌握程度,分数越高提示知识掌握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由SPPS20.0软件完成,X2应用于计数资料的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中后,其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组别 | n | 艾滋病基本知识 | 预防母婴传播知识 |
干预前 | 120 | 86.51±1.66 | 85.41±1.45 |
干预后 | 120 | 94.08±1.25 | 93.51±1.41 |
3、讨论
艾滋病主要是因感染艾滋病毒(HIV)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及预防疫苗,这也是导致患病率逐渐提高的关键原因。当感染HIV病毒后,可能会引发弓形体病等一些罕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在病毒潜伏阶段,一般无明显症状,而脱离潜伏期,确诊艾滋病后则会有各种症状出现。患病初期,患者会有乏力、食欲下降、发热等症状,极易与感冒混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症状也会逐渐增多,如皮肤、黏膜感染,从而引发一些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紫斑等[2]。同时,在病情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也会进一步侵害患者的脏器器官,持续发热,时间可达数月。而母婴传播是此病的常见传染途径,故强化育龄妇女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开展母婴传播知识和健康教育,可为其自身及家庭传递相关知识、信息,纠正错误认知,强化疾病预防能力。有研究指出,在育龄妇女婚前检查中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可基于多角度的前提下强化她们的认识,改善她们的主观意识及健康行为,这对于防治疾病起着积极的意义[3]。在实际的宣教中,基于健康宣传手册、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的前提下,不断强化育龄妇女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认知水平,能够降低或预防新生儿感染风险。互联网时代下,移动电话、微信等媒体得到了普及,这就打破了健康知识获得及供给的地理或时间限制,利用微信平台开展艾滋病预防母婴传播宣传工作,能够达到实施信息传播的目的,这就进一步促进了传播速率的提高。用户进入信息化平台,可结合自身需浏览或阅读相关知识,操作方便、快捷,接受度较高。同时,也能为医生与育龄妇女间的交流及咨询提供平台,减轻了她们面对医护人员时的压力,或是窘迫感,这对于强化她们的艾滋病筛查自觉性,或是自我管理能力均起着积极的意义[4]。在此背景下,可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危害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出去,促使相关人群能够积极进行HIV抗体检测。对于抗体结果阴性者,做好常规保健指导工作即可,而阳性者则需再次展开检测,此次检测的试剂或方法需与上次不同,如若结果仍然为阳性,或是存在不确定性,就需落实确认试验,旨在对感染情况进行明确。
本研究显示,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实施后,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干预前,有统计学(P<0.05)。说明,在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中,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价值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董世华.社区HIV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0,6(3):60-61+82..
[2]吴修铭,曾亚莉,何丽,王菊,杨一挥,卓玛拉措,黄玉玲,陈卫中,毛昂,唐雪峰.凉山州四县育龄妇女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
杂志,2022,23(10):773-780.
[3]王云川,刘治红,杨学蓉,杨玉华,欧海涛.营山县育龄妇女艾滋病、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知晓率及检测意愿调查研究[J].中国社区师,2022,38(9):145-147.
[4]吕艳敏,韩莉.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对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的价值[J].智慧健康,2022,8(3):139-141+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