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药在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中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西药;益气活血通脉汤
正文
在诸多慢性疾病中高血压占比较高,且集中在老年群体中,受到生活水平以及方式的改变,再加上老龄化人口急剧增长,使得国内新增高血压病率飞速上涨[1]。脑卒中是引起高血压发生核心病因,随着症状的加重将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在临床中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具有多发特征[2]。胸闷、心悸、头痛与头晕是其主要表现特征,而较长的病程会使得重要靶器官遭受损害,持续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既往通过西医治疗能够使氧化应激反应以及血脂反应指标水平得到缓解,可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西药后极易出现耐受性差以及不良反应多等问题,导致整体疗效受到干扰[4]。因此,为了保障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情得到彻底控制,临床开始趋向于中医联合治疗方式。在我国中医具有悠久历史,并且将高血压疾病纳入“头痛”以及“眩晕”当中,机体正气亏虚,抵御外邪之力减弱,则会遭受湿、火、寒外邪侵袭,从而导致脉络淤阻,最终诱发疾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遵循通络活血、活血化瘀以及扶正固本原则[5]。鉴于此,本研究以“单纯西药治疗”“西药治疗+中医益气活血通脉汤”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干预收治的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从最终表现出的治疗效果确立中西医联合治疗手段推广价值更高,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3例接受单纯西药治疗、同等例数接受西药治疗+中医益气活血通脉汤确诊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全部纳入研究,选取时限2023年1月~2024年12月。观察组男/女=20/13,年龄/均数值54~82岁/(66.84±5.36)岁;病程/均数值6~13年/(8.70±1.58)年。对照组男/女=21/12,年龄/均数值56~80岁/(66.79±5.44)岁;病程/均数值6~12年/(8.64±1.66)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与《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中高血压诊断标准相符,主症表现为心悸症状、神疲乏力、活动后头晕头痛加重,次症表现为脉沉涩、心悸、神疲乏力、苔薄白、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以及舌质黯;(2)完成医院自拟《知情书》签名活动。
排除标准:(1)合并消化道出血;(2)对本研究使用药物存在严重过敏史;(3)存在全身性感染或者是恶性肿瘤。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提供每天1次,每次20mg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要求患者坚持每晚睡前口服;提供每天1次,每次5mg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提供每天1次,每次0.1g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共服药6个月。
观察组(西药治疗+中医益气活血通脉汤):西药治疗方式、药物选择与对照组相同,此外辅以中医益气活血通脉汤,组方包含三七10g、红花15g、川芎15g、甘草5g、丹参10g、黄芪20g、葛根15g,上述药材一同水煎,每日口服300mL药汁,每天2次,共服药6个月。
1.3观察指标
1.3.1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含心悸症状、神疲乏力、活动后头晕头痛加重,0分=无,2分=轻度,4分=中度,6分=重度,低分为宜。
1.3.2 血脂指标水平对比:获取4mL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样,随后行每分钟3000r离心处理,共10min,对血清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指标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3 血压水平对比: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与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变化情况。
1.3.4 治疗疗效对比:治疗后患者有关症状彻底消失,且血脂与血压水平维持正常状态,显效;治疗后患者有关症状、血脂与血压水平改善明显,有效;与上述要求不符,无效。
1.4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21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分组 | 例数 | 心悸症状 | 神疲乏力 | 活动后头晕头痛加重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33 | 2.32±0.89 | 0.75±0.13 | 2.26±0.82 | 0.52±0.03 | 2.47±0.51 | 1.03±0.17 |
对照组 | 33 | 2.33±0.90 | 1.27±0.43 | 2.27±0.85 | 0.95±0.14 | 2.48±0.55 | 1.43±0.86 |
t | 0.045 | 6.650 | 0.049 | 17.252 | 0.077 | 2.621 | |
p | 0.964 | <0.001 | 0.961 | <0.001 | 0.939 | 0.011 |
2.2 血脂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后血脂指标水平对比,观察组除HDL-C高于对照组,其余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血脂指标水平对比(,mmol/L)
分组 | 例数 | HDL-C | LDL-C | TC | TG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33 | 1.29±0.35 | 1.83±0.44 | 3.83±0.73 | 2.02±0.50 | 6.02±1.70 | 3.33±1.07 | 2.41±0.60 | 1.45±0.34 |
对照组 | 33 | 1.33±0.33 | 1.59±0.52 | 3.88±0.69 | 2.98±0.56 | 5.93±1.75 | 4.93±1.65 | 2.40±0.65 | 2.02±0.53 |
t | 0.478 | 2.642 | 0.422 | 7.346 | 0.212 | 4.674 | 0.065 | 5.200 | |
p | 0.635 | 0.010 | 0.675 | <0.001 | 0.833 | <0.001 | 0.948 | <0.001 |
2.3 血压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后血压指标水平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血压指标水平对比(,mmHg)
分组 | 例数 | SBP | DBP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33 | 151.63±19.84 | 118.91±15.76 | 100.95±16.83 | 81.61±8.16 |
对照组 | 33 | 153.06±18.12 | 138.27±18.97 | 105.17±15.78 | 97.83±10.68 |
t | 0.306 | 4.510 | 1.051 | 6.933 | |
p | 0.761 | <0.001 | 0.297 | <0.001 |
2.4 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治疗效果对比(%)
分组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33 | 23(69.70%) | 7(21.21%) | 3(9.09%) | 30(90.91%) |
对照组 | 33 | 12(36.36%) | 9(27.27%) | 12(36.36%) | 21(63.64%) |
c2 | 7.360 | 0.330 | 6.988 | 6.988 | |
P | 0.007 | 0.566 | 0.008 | 0.008 |
3讨论
在高血压疾病中最常见并发症其一为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病会产生血管硬化、胸痛、头晕头痛、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病症[7]。西药治疗是该疾病患者常用手段,可伴随长时间的用药会损伤患者机体,增加耐药性,使得最终治疗效果减弱[8]。因此,为了更好满足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需求,临床在选择合适西医治疗期间还需添加中药共同干预[9]。
中医临床缺乏高血压疾病名称,而是按照表现症状将其纳入“风眩”“头痛”“眩晕”以及“头风”范畴内,并明确指出该疾病的发生和三脏之间存在直接关系[10]。脏腑功能失调以及阴阳气血紊乱是其多见病机,再加上肾阴虚,使得肝木无法滋养,从而引起肝火亢盛或者是肝阳上亢[11]。精神刺激会引发患者肝疏泄功能异常,使得高血压患者产生肝气郁结、肝火内生或者是素体阳盛,肝火内动、五志过极从而引发阴不制阳或者是肝阴不足,最终形成肝风内动或者是风阳上扰清窍症状。而在治疗期间优先考虑益气补血、活血通脉以及活血化瘀,早期《当代名医名方》中提出了益气活血通脉汤组方,并表示该组方突出作用便是活血通脉。本研究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确定,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相关症状[12]。究其原因,在提供患者常规西药治疗时,虽能稳定患者血脂、血压等水平,但无法彻底改善患者相关症状。而中西医联合用药,能够实现相互补足,共同增效作用。组方中三七主攻补血活血以及散瘀破血;红花主攻通络温经以及活血祛瘀;川芎主攻行气活血以及祛风止痛;甘草主攻调和众药;丹参主攻补血活血;黄芪主攻益气固表以及益气补血;葛根主攻生津升阳以及活血行气。所有药材综合运用,能够强化活血祛瘀、补血活血之功,因此治疗后与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症状彻底消失[13]。本研究从血脂与血压改善方面证实,单纯西药治疗无法保障患者血压与血脂水平处于稳定状态,但西药+益气活血通脉汤却能够实现此项治疗要求。是因为在益气活血通脉汤中红花以及党参内存在多种化学成分,可快速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血管受损程度。在此基础上配合阿托伐他汀、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阿司匹林等西药,可有效稳定患者血压水平,使其微循环得到改善[14]。这与邓翠娟[15]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均表示以单纯西药治疗后,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改善并不明显,而选择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药治疗,可实现活血通脉、调节血脂异常效果。本研究从治疗效果分析证实,单纯西药治疗后总有效率低于西药+益气活血通脉汤。说明,为提高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有效性,在制定治疗方案期间应当优先考虑联合治疗手段。因为单纯的西医治疗只能实现“治标不治本”,而中医则坚持“治标同时治本”,了解该疾病患者属于气虚血瘀以及虚实夹杂引发瘀阻脉络、气血运行受阻、血压波动等,而治疗时参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提供以活血通脉、行气活血、行气补血原则为主的益气活血通脉汤,可强化整体治疗效果。
总之,益气活血通脉汤+西药共同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极高推广性,除了能够强化疗效,还可加速患者血脂、血压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俊红,申永慧,赵林妍,等. 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ADAM-10、suPAR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4,32(8):677-682.
[2]白莹,周力. 氨氯地平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 大医生,2024,9(19):77-79.
[3]袁蓉,信琪琪,施伟丽,等. 血管衰老加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机制及中医药干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5):627-631.
[4] 刘丽霞.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钾氢氯噻嗪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4,18(6):109-112.
[5]惠慧,王转转,廖梅,等. 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1):222-225.
[6]《西学中人员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 西学中人员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9):3457-3461.
[7]汪燕燕,张美珍,贺璞玉,等. 倪青教授病证结合,从"腑"论治代谢综合征的经验[J]. 世界中医药,2023,18(10):1437-1441.
[8]于芳,王华彪. 刘真运用调中疏肝法辨治"双心疾病"验案3则[J]. 江苏中医药,2023,55(4):55-57.
[9]龙雪蛟,王芳娟,卢彦,等. 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肾功能保护性治疗随访观察[J]. 武警医学,2024,35(5):378-383.
[10]赵群,孙喜梅,司继刚,等. 1例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体会[J]. 中国药业,2024,33(9):149-152.
[11]冯莹. 氨氯地平联合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2024,31(1):90-95.
[12]王珠凤.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2024,43(8):100-103.
[13]李秀华. 复方三七护脉汤治疗高血压病伴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2):83-86.
[14]]林松春,陈瑞芹,刘福招. 三七双降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对血压血脂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8):17-20.
[15]邓翠娟. 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J]. 内蒙古中医药,2023,42(8):7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