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康复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钮湘浚

吉林市人民医院 吉林省 吉林市 132002

摘要

探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康复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 88 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4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等观察指标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流程;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康复效果;并发症

正文

一、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脑梗死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溶栓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治疗时机和药物,护理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能够确保溶栓治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康复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6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88 例。纳入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颅脑 CT 或 MRI 等检查确诊;发病时间在 4.5 小时内,符合溶栓治疗指征;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溶栓禁忌证,如出血性疾病、近期手术史等;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4 例。观察组中,男 24 例,女 20 例;年龄 45-78 岁,平均(62.5±8.3)岁。对照组中,男 23 例,女 21 例;年龄 43-76 岁,平均(61.8±7.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遵医嘱给药、基础生活护理等。

观察组采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 优化溶栓护理流程

◦ 快速接诊评估:建立专门的急性脑梗死溶栓绿色通道,患者入院后,护士在 5 分钟内完成初步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系统体征等,并通知医生。

◦ 缩短检查时间:在 10 分钟内完成颅脑 CT 等必要检查,检查过程中护士全程陪同,确保患者安全。

◦ 快速溶栓准备:根据检查结果,若符合溶栓指征,在 30 分钟内完成溶栓药物的配制及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建立静脉通路、采血检验等。

◦ 溶栓过程监测:在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系统症状变化,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 超早期个性化护理

◦ 个性化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如对于焦虑患者,采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缓解其焦虑情绪;对于悲观患者,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介绍成功案例,增强其康复信心。

◦ 个性化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对于吞咽功能正常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对于存在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营养支持,并防止误吸。

◦ 个性化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24 小时内,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训练强度和频率逐渐增加。

2.3 观察指标

1. 康复效果:参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 <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18%。康复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例数 + 显著进步例数 + 进步例数)/ 总例数 ×100%。

2.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出血、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5. 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等,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进行检测。

6. 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²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3.1 康复效果

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 93.18%(41/44),高于对照组的 77.27%(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48,P=0.028)。见表 1。

1康复效果

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恶化

康复总有效率(%)

观察组

44

12

18

11

2

1

93.18

对照组

44

8

14

12

7

3

77.27

X2







4.423

P







0.036

3.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6.82%(3/44),低于对照组的 22.73%(1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480,P=0.034)。见表 2。

2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别

例数

出血

肺部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总发生率(%)

观察组

44

1

1

1

6.82

对照组

44

4

3

3

22.73

X2





4.423

P





0.036

3.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M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均降低,MBI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组别

例数

NIHSS 评分

MBI 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4

18.56±3.24

9.25±2.18

35.68±5.42

68.34±8.56

对照组

44

18.49±3.17

12.56±2.73

35.52±5.38

56.27±7.89

t 值

-

0.105

6.345

0.144

6.804

P 值

-

0.916

<0.001

0.886

<0.001

3.4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4血液流变学指标

组别

例数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4

5.68±0.85

4.21±0.62

10.25±1.56

7.89±1.23

1.85±0.24

1.42±0.18

对照组

44

5.64±0.83

4.76±0.71

10.21±1.52

8.67±1.35

1.83±0.22

1.56±0.21

t 值

-

0.225

3.924

0.128

2.897

0.408

3.295

P 值

-

0.822

<0.001

0.898

0.005

0.684

0.001

3.5 血清相关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 BDNF、NGF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BDNF、NGF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5血清相关因子水平

组别

例数

BDNF(pg/mL)

NGF(pg/m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4

125.68±18.56

215.34±25.68

98.56±12.45

156.34±18.76

对照组

44

124.89±18.23

186.27±22.45

97.89±12.21

135.68±16.54

t 值

-

0.205

5.634

0.277

5.542

P 值

-

0.838

<0.001

0.782

<0.001

四、讨论

在急性脑梗死的诸多治疗手段中,溶栓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堪称最为有效的疗法之一。而溶栓成效与时间紧密相连,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从发病到实施溶栓的时长越短,最终达成的治疗效果便越为理想。超早期个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极具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它依据患者各自独特的病情状况以及个体特质差异,在疾病初发的早期阶段,便精准地实施适配的护理举措。这种护理模式能够全方位契合患者的个性化诉求,极大地提升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程度,同时显著增强护理满意度,进而有力地推动患者逐步走向康复。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对于提升治疗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切实缩短溶栓前的各项准备耗时,确保溶栓治疗能够在第一时间安全、有效地开展。而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则可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形,全面提供涵盖心理安抚、康复训练规划、饮食合理指导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在内的一整套完善护理服务,以此助力患者实现神经功能的良好恢复,并促使其日常生活能力得以稳步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优化溶栓护理流程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快速接诊评估、缩短检查时间和快速溶栓准备等措施,确保了溶栓治疗的及时性,能够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而超早期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提供心理、饮食、康复训练等方面的针对性干预。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个性化饮食护理保证了患者营养供给,促进机体恢复;早期个性化康复训练能够刺激神经功能重塑,促进肢体、语言等功能的恢复。多种护理措施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组血清 BDNF、NGF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BDNF 和 NGF 是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生长和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可能通过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上调了血清 BDNF 和 NGF 的水平,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的分子环境。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该护理模式,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辉.针对性护理对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现代养生,2023,23(24):1896-1899.

[2]黄娟.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12):15-16.

[3]丁瑞娟.强化营养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在血栓滤器植入术后溶栓中效果观察[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24):138-141.

[4]张欢欢.优质护理在血管成形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中的干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35):178-181.

[5]蒋文荣.绿色通道模式下一站式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J].现代养生,2023,23(23):1795-1798.

[6]孙红虹.探析标准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J].中国标准化,2023,(22):273-276.

[7]张炜.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名医,2023,(21):162-164.

[8]权艳杰,赵英侠,权红静.优质护理配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3,11(32):62-64+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