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摘要
关键词
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弹性应变率
正文
在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不仅病情严重且极为常见,主要特点包括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发病率高等,若未能进行有效干预,除了会影响患者自身与家庭外,还会增加社会负担[1]。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指出,目前全球每年新增脑梗死病率不断攀升,对民众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引发脑梗死出现核心原因之一便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其中斑块稳定性占据关键地位,若发生不稳定斑块则会产生脱落以及破裂情况,增加脑梗死风险。所以,针对脑梗死患者早期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加以评估,有利于个人病情有效防治,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血管造影以及常规超声等一系列传统诊断方式,虽然能够显示颈动脉斑块大小以及形态,可适用于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十分局限[2]。常规超声对斑块回声特点进行评估以后只能得到初步信息,自身准确性较差,同时拥有极强主观性问题。而血管造影虽被定为血管病变诊断金标准,但存在一定创伤性,易增加风险出现,再加上费用偏高,因此在部分基层医院无法普及。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持续优化与发展,为弥补传统诊断方式存在不足,临床开始推行更为行之有效诊断技术,即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给予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定新视角。通过运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后,可将组织弹性特征清晰反映,针对不同组织硬度差异进行检测以后有利于颈动脉斑块弹性分布具体情况直观显示。和常规诊断方式进行比较,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存在优势更为突出,包括可重复性高、操作简单、无创伤性[3]。可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做出准确评估,使临床医师在早期阶段制定并执行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此确保患者不良预后得到改善。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一定数量研究对象,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诊断期间开展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意义所在,为后续临床给予更加全面且有效诊断依据,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2例脑梗死患者并分别开展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技术、颈动脉超声常规检查,入选年限2023年1月~2024年10月。男/女=30/32,其中男性年龄/均数值42~86岁/(57.95±10.27)岁,女性年龄/均数值44~82岁/(57.84±10.16)岁。
纳入标准:(1)经核磁共振诊断技术或者是CT诊断技术确诊属于脑梗死;(2)知晓本研究开展目的同时在协议书签名;(3)精神状态良好,可全程配合研究的完成;(4)无心脏瓣膜病变;(5)无心房颤动。
排除标准:(1)存在沟通障碍或者是意识障碍;(2)存在脑梗死病史或者是脑出血史;(3)存在脑血管畸形;(4)存在脑梗死家族遗传史或者是脑血管动静脉瘘。
1.2方法
选择L13~5高频线阵探头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2例脑梗死患者实施诊断,此外该诊断仪器还存在配套的分析软件、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实施检查工作前,调整患者合适检查体位——仰卧位,随后将枕头垫至患者颈后位置,使其头部向受检对侧进行偏移,有助于颈部待检血管位置彻底显露。优先开展常规超声诊断,由颈总动脉近端位置顺着血管的移动方向移动探头,横截面血管成像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并旋转探头至90度,转变为血管纵切面成像,判定血管形态是否存在异常状况。若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则将模式更换为弹性成像,确保斑块边缘被蓝色取样框彻底包绕,而手持探头时保持轻微震动使得屏幕代表压放频率以及压力综合指数维持在2至4,将弹性评分进行详细记录。于患者颈动脉腹壁斑块处挑选重点区域并标错A区,斑块临近位置血管管腔维持相同水平血液位置选作B区,以软件将弹性应变率比值(即B/A比值)进行计算,至少进行3次相同斑块采集并获取其中均数值。
1.3观察指标
1.3.1 分析常规超声诊断结果。
1.3.2 分析斑块弹性评分结果:斑块弹性评分标准如下,斑块表现为十分匀称的绿色=1分,斑块处于蓝色与绿色之间,但绿色居多=2分,斑块处于蓝色与绿色之间,但蓝色居多=3分,斑块呈现蓝色=4分,斑块呈现蓝色,同时病变四周有极少组织同样为蓝色=5分。
1.3.3 弹性应变率比值结果分析:包括强回声斑块、混合回声以及低回声。
1.4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21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分析常规超声诊断结果
在62例脑梗死患者中经常规超声诊断后发现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56例(斑块数量为129个),其中强回声斑块占比最少,为14.73%;低回声斑块占比最高,为49.61%;其次占比偏高为混合回声斑块,占比为35.66%,见表1。
表1 分析常规超声诊断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 | 强回声斑块数(个) | % | 混合回声斑块数(个) | % | 低回声斑块数(个) | % |
129 | 19 | 14.73% | 46 | 35.66% | 64 | 49.61% |
2.2 分析斑块弹性评分结果
强回声组、混合回声组及低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依次为5分、3~4分、1~2分居多。与强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1分率对比,低回声组显著偏高(P<0.05);与混合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1分率对比,低回声组显著偏高(P<0.05)。与强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2分率对比,低回声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混合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2分率对比,低回声组显著偏低(P<0.05)。与强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3分率对比,混合回声显著偏高(P<0.05);与混合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3分率对比,低回声组显著偏低(P<0.05)。与强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4分率对比,低回声组显著偏低,(P<0.05);与混合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4分率对比,低回声组显著偏低(P<0.05)。与强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5分率对比,混合回声显著偏低(P<0.05);与强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中5分率对比,低回声组显著偏低,(P<0.05)。见表2。
表2 分析斑块弹性评分结果(%)
分组 | 例数 | 1分 | 2分 | 3分 | 4分 | 5分 |
强回声组 | 19 | 0(0.00%) | 0(0.00%) | 2(10.53%) | 5(26.32%) | 12(63.16%) |
混合回声组 | 46 | 0(0.00%) | 23(50.00%) | 18(39.13%) | 5(10.87%) | 0(0.00%) |
低回声组 | 64 | 45(70.31%) | 11(17.19%) | 8(12.50%) | 0(0.00%) | 0(0.00%) |
x2/P (强回声组VS混合回声组) | - | 14.702/<0.001 | 5.165/0.023 | 2.464/0.116 | 35.631/<0.001 | |
x2/P (强回声组VS低回声组) | 29.180/<0.001 | 3.766/0.052 | 0.054/0.816 | 17.922/<0.001 | 47.253/<0.001 | |
x2/P (混合回声组VS低回声组) | 54.736/<0.001 | 13.493/<0.001 | 10.516/0.001 | 7.288/0.007 | - |
2.3 弹性应变率比值结果分析
强回声组斑块B/A比值显著高于混合回声组、低回声组,(P<0.05),见表3。
表3 弹性应变率比值结果分析()
分组 | 例数 | 斑块B/A比值 |
强回声组 | 19 | 40.42±5.91 |
混合回声组 | 46 | 7.62±2.81 |
低回声组 | 64 | 1.87±0.64 |
t/P (强回声组VS混合回声组) | 30.433/<0.001 | |
t/P (强回声组VS低回声组) | 51.908/<0.001 | |
t/P (混合回声组VS低回声组) | 15.835/<0.001 |
3讨论
管腔狭窄、内中膜增厚、管壁僵硬、溃疡产生或斑块产生、内膜下脂质沉积等均属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表现特征,而在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极为常见,且斑块稳定性关乎后续脑血管事件发生与否预测价值,需加强临床重视度[4]。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组织借助超声波给予微小压力,病变和正常组织存在不同弹性,受轻微压力影响形成不同形变。在颈动脉斑块中存在大量质地较硬的纤维组织,一旦受到外力影响会发生较小的形变[5]。不稳定斑块内含大量坏死物质以及脂质,拥有软质地,且存在较大的形变。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够精确捕捉这些形变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图像呈现出来。本研究结果显示,62例脑梗死患者通过常规超声诊断显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56例,而斑块数量为129个,其中低回声斑块占比最高。以上结果能够确保后续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使用予以重要基础,其中低回声斑块主要提示内部成分极为复杂,伴有大量出血或者是脂质成分,其稳定性通过对低回声斑块予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深入分析后,可及时确定潜在风险大的斑块,补足常规超声存在不足之处,如只能通过回声进行初步诊断,使得斑块稳定性评估方面能够获取更为准确且丰富信息支持。本研究发现,强回声组、混合回声组及低回声组斑块弹性评分呈现出明显差异,分别以5分、3~4分、1~2分居多。由此可见,组织硬度和弹性评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斑块弹性越好则获取分值越低。而斑块质地越软,内部成分极其不稳定。其中低回声斑块主要集中在1~2分,可见其存在不稳定特性,这与此类斑块内部存在坏死组织以及富含脂质组织等一系列软成分有关[6]。强回声组以5分为主,证实组织硬度更大、稳定性更高。借助量化弹性评分,临床医师可对不同类型斑块稳定性从分级进行准确且直观判定,而常规诊断方式具有模糊性,唯有通过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弹性评分系统才能确保更加准确判定斑块稳定性。此外,本研究还证实,强回声组斑块 B/A 比值显著高于混合回声组、低回声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内的B/A 比值属于核心参数,可将组织弹性模量不同真实反映。由于强回声组斑块B/A 比值最高,说明其硬度最大,同时伴有紧密结构,拥有良好稳定性。反之,低回声组以及混合回声组B/A 比值相对偏低,说明存在不均匀分布的内部成分,且质地较软,拥有较差斑块稳定性特点[7]。从数据差异能够将不同稳定性斑块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有效区分这一独特价值充分显现,对B/A 比值加以测量,临床医师能够量化评估斑块稳定性,便于后续干预措施的拟定与执行,包括脑梗死再发预防措施是否需要进行,如调脂或者是抗血小板等。
总之,脑梗死早期执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能够明确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了解斑块类型、量化评估弹性评分、准确判定B/A比值,给予临床医师精准且多维度信息支持,对后续患者病情防治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涛,朱忆萍,唐明美. 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4):3354-3357.
[2] 谢爱荣. 超声造影技术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11):82-84.
[3] 徐迎春. 颈动脉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造影、血清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4,19(19):65-68.
[4] 崔前辉,郭元勋,杨帆,等. 颈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临床研究,2024,32(1):137-140.
[5] 许志荣,徐晚虹,李拾林,等. 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定量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再发的关系[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1,37(1):15-17.
[6] 孟玫,焦健.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分析[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3):39-41.
[7] 陈西蜀,周洋,叶鸣,等.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1,7(6):737-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