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项目的标准化操作体系构建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张卫芳

邢台市隆尧县医院检验科 055350

摘要

在现代医学检验领域,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血液检验在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和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深入探讨构建血液检验项目标准化操作体系的策略,从操作流程规范化、质量控制体系完善以及人员培训与管理三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旨在提高血液检验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血液检验;标准化操作;质量控制;人员培训

正文


引言

血液检验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而,当前血液检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同检验人员操作手法不一致、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不规范、质量控制环节缺失等,这些问题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血液检验项目标准化操作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能提升检验科的整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本文将从操作流程规范化、质量控制体系完善以及人员培训与管理三个方面展开详细探讨,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提高血液检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构建

1.1样本采集与处理标准化

样本采集是血液检验的第一步,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必须明确采集部位、时间、方式以及所需血量。例如,血常规检查通常采用静脉血,采血时间应避免在患者进食后,以减少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同时,采血量要严格按照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在样本处理方面,离心速度和时间的设定至关重要。例如,对于生化检验项目,离心速度一般设定为3000r/min,时间为10分钟,以确保血清与血细胞充分分离,避免溶血现象。样本的保存条件和期限也需严格遵守,如血常规样本应在采集后2小时内完成检测,生化样本可在2℃-8℃冰箱中保存24小时。通过规范样本采集与处理流程,能够有效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误差,为准确检验奠定基础。

1.2检验项目操作规程细化

每一项血液检验项目都有其独特的操作要求,因此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至关重要。以血常规检验为例,操作规程应涵盖仪器设备的开机预热、试剂的配制与加载、样本的上机检测以及结果的读取等环节。在仪器设备操作方面,要确保仪器预热时间充足,一般不少于30分钟,以保证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试剂配制时,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试剂浓度准确无误。在样本检测过程中,要注意样本的上机顺序和检测时间,避免样本交叉污染。对于生化检验项目,操作规程还需包括反应条件的控制,如温度、时间等。例如,血糖检测的反应温度一般设定为37℃,反应时间为10分钟。定期对操作规程进行评估和修订,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临床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操作流程,使其始终保持科学性和实用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检验医学要求。

二、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

2.1质量控制指标的设定

质量控制指标是衡量检验质量的重要标准。根据血液检验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临床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指标至关重要。以血常规检验为例,精密度是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其合格标准一般为变异系数(CV)小于5%。准确度的评估则可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比对来实现,要求偏差在允许范围内。线性范围的设定要确保检验结果在该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定期对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评估和调整,结合检验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例如,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检验项目被引入临床,如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其质量控制指标需要根据项目的特性和临床要求进行单独设定,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2.2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

质量控制方法的有效应用是确保检验质量的关键。室内质量控制通过定期检测质控品,监测检验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生化检验中,每天检测两水平质控品,分别在高值和低值范围内,以确保检验系统的线性范围和准确性。质控品的选择要符合相关标准,其浓度应接近临床样本的浓度范围。当质控结果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如仪器故障、试剂过期或操作不当等,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室间质量评价则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例如,参加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将本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找出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引入先进的质量控制工具和技术,如统计过程控制(SPC),对检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SPC图表,可以直观地发现质量波动的早期迹象,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实现质量控制的精细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升检验质量管理水平。

三、人员培训与管理的强化

3.1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

专业技能培训是提高检验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根据血液检验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计划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应涵盖基础知识培训、新技术新方法培训、仪器设备操作培训等多个方面。例如,对于新入职的检验人员,要进行系统的血液学基础知识培训,包括血细胞的形态学、生理功能等;对于在职人员,要定期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如流式细胞术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在线学习等,可以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让检验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讨论检验结果的解读和临床意义,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考试、实际操作考核等方式,检验培训成果,确保检验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各项检验工作。

3.2质量意识与责任教育加强

质量意识与责任教育是确保检验质量的重要保障。定期开展质量意识与责任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向检验人员强调血液检验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对临床诊断和患者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例如,通过分享因检验结果错误导致误诊的案例,让检验人员深刻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建立质量奖惩机制,对在质量控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金等;对因责任心不强导致质量问题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如扣除绩效奖金、暂停工作等。通过奖惩机制,强化质量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推动检验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构建血液检验项目的标准化操作体系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作,对于提高检验质量、保障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操作流程的规范化、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人员培训与管理的强化,可以有效减少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和完善标准化操作体系,以适应医学检验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临床需求的日益增长。

参考文献:

[1]徐涛,刘正云.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42(03):332-333.

[2]徐荣梅,李素莲,徐琴,等.探讨标准作业程序在血液检验样本分析前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5):163-164.

[3]李原,陈静,蒋义,等.标准作业程序在血液检验样本分析前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1,18(06):34-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