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中非语言沟通技巧对缓解普外科患者术前焦虑的效果观察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刘术霞

涞水县医院

摘要

术前焦虑是普外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不仅影响患者术中配合和恢复,还可能干扰术后康复进程。近年来,护理人员在术前护理中逐渐重视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眼神交流和触觉接触等方式,在无声中传递关怀与支持,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本文以手术室护理为研究场景,观察非语言沟通技巧在缓解普外科患者术前焦虑中的具体效果。


关键词

非语言沟通;术前焦虑;手术室护理;普外科患者;护理干预

正文


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治疗在普外科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手术前的等待过程常常伴随着患者的紧张、恐惧和不确定感,术前焦虑问题日益突出。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术前焦虑不仅可能导致患者血压、心率升高,影响术中安全,还会影响麻醉效果和术后恢复速度。因此,如何有效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负担,成为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一、普外科患者术前焦虑的成因与表现

普外科患者在手术前普遍面临着复杂的生理与心理压力,术前焦虑的出现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术前焦虑主要是由于患者对即将面临的手术过程、麻醉反应、术后疼痛甚至手术失败等结果产生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所致。对于大多数非医疗专业背景的患者而言,手术意味着对身体完整性的干预和对生命安全的挑战,这种心理负担在进入手术室前达到高峰。尤其是首次接受手术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更容易陷入对未知的担忧,情绪表现为焦躁、恐惧、悲观甚至抵触治疗。

此外,焦虑的形成还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包括性格特征、过往就医经历、对疾病认知程度及家庭支持状况等。调查显示,性格偏内向、敏感或平时缺乏社会支持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术前焦虑感。另一方面,患者在接受术前宣教时,若信息过于专业化或形式生硬,反而会加重其紧张感。例如,过度强调手术风险、麻醉并发症或术后护理注意事项,虽然是出于严谨,但可能导致患者误以为手术存在极高危险,从而陷入不必要的恐慌。

在具体表现上,术前焦虑通常呈现出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明显、言语表达混乱或沉默寡言等;生理表现则可能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面色苍白等。这些反应不仅影响患者术前准备的配合程度,也会干扰术中监测指标的稳定性,增加医疗风险。

二、非语言沟通在手术室护理中的类型与表达形式

非语言沟通是指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触觉接触、空间距离、外貌形象等方式传递信息和情感。在手术室护理环境中,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更具直观性和即时性,特别适用于术前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能起到安抚情绪、建立信任的关键作用。护理人员若能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不仅能缓解患者焦虑,还能改善医护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首先,最常用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是眼神交流。护士与患者进行目光接触时,一种柔和、稳定、关注的眼神能够传递你不是一个人我们在照顾你的情感信号。相比语言安慰,一次真诚的眼神更能打动处于紧张状态中的患者,特别是在患者刚推入手术室、周围环境陌生而冰冷的瞬间,眼神的肯定会成为其内心情绪的支撑。

其次是面部表情。护理人员保持温和、自然的微笑能够极大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焦虑状态下的患者极其敏感,容易从护理人员的脸部神情中猜测自己的手术状况。一张面无表情或神情严肃的面孔,可能被误解为情况不妙,加重心理负担。而一张友善的笑脸,则能唤起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其心理应对能力。

此外,护理人员的仪表与专业形象也是一种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得体的发型、规范的操作流程、熟练的护理动作都能在无声中传递出专业可靠的信息,让患者对整个护理团队建立信赖感。特别是对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而言,护士的一举一动甚至胜于语言,能在他们心中形成直观判断。

三、非语言沟通干预对术前焦虑的实证效果与观察分析

为了深入探究非语言沟通在缓解普外科术前焦虑中的具体效果,多家医院及护理研究机构开展了相关实证观察与干预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化、针对性的非语言沟通技巧能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患者焦虑水平,提升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信任感。通过采用心理评估工具、生理指标监测以及患者主观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估,非语言沟通在术前情绪稳定方面显示出广泛适应性和良好的临床可行性。

一项针对120名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接受常规术前护理加非语言沟通干预,后者仅接受常规护理。非语言干预包括:推入手术室时微笑迎接、眼神注视与点头回应、铺巾时轻握手背、使用肢体动作给予没事”“加油等鼓励性暗示。研究人员分别在术前30分钟和入手术室前采用SAS量表测评患者焦虑程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前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验证了非语言沟通在心理调节中的有效性。

生理指标的变化亦反映其积极作用。在干预组中,术前患者的心率、血压和皮肤电反应更趋平稳,进入手术室的适应速度更快,术中麻醉用量也略有下降。这些结果说明,非语言沟通能通过提升心理舒适度,间接改善生理状态,从而减轻术前应激反应。

、结论

术前焦虑作为普外科患者常见且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反应,若不加以干预,极易影响手术配合与术后恢复。在手术室这一特殊的护理环境中,非语言沟通技巧作为语言沟通的有力补充,因其直观、温和、具有人文关怀特性,展现出显著的干预优势。通过眼神交流、面部表情、适度触摸、肢体语言以及专业形象等方式,护理人员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还能增强医患信任、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秦筱红,张广辉,谢世发.非语言沟通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05):652-654.

[2]魏兰兰,张琳娟,梅娜,等. 暗示及非语言沟通对手术室患者麻醉时应激状态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7):2405-2407. 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17.034.

[3]傅铭. 非语言沟通技巧在急诊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2):1136-11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