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高分辨率CT诊断效果分析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易亮圭

于都县人民医院 342300

摘要

目的:就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高分辨率CT诊断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围绕我院收治的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40例)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3年9月止于2024年9月,基于数字法的前提下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在其诊断中分别实施X射线、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将痰培养结果(对照组Ⅰ期5例、Ⅱ期6例、Ⅲ期9例;观察组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13例)作为标准,相较于行X射线检查的对照组,采取高分辨率CT检查的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尘肺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中,高分辨率CT的诊断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尘肺合并肺结核;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

正文


尘肺是常见的一种职业性疾病,主要因大量吸入粉尘微粒所致,以肺部纤维化为主要特征。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下,尘肺发病率也呈逐渐提高趋势,且逐渐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肺结核在尘肺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尘肺分期较高者,肺结核发病率也会随之提高。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既往主要采取X射线进行检查,但应用于尘肺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中,影响重迭及密度分辨率,难以提高鉴别诊断准确性,故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检查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就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高分辨率CT诊断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时间始于2023年9月止于2024年9月,基于数字法的前提下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3例、7例,年龄区间为38-60岁,平均年龄为(49.36±2.22)岁;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2例、8例,年龄区间为38-59岁,平均年龄为(48.67±2.10)岁。痰培养分期诊断:对照组Ⅰ期5例、Ⅱ期6例、Ⅲ期9例;观察组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13例。将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予以对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符合尘肺病、肺结核诊断标准;资料齐全;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尘肺前已患上肺结核;合并肺癌等恶性肿瘤疾病;免疫功能异常;先天性不全;精神疾病史;听力障碍;语言沟通障碍;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X射线检查:使用我院提供的X射线摄影机,将管电压、管电流分别设定为80-85kV/15-20mAs,焦虑设定为180cm,选择透照参数胸部正位片;胸部侧位片的摄取,将电压、电流设定为90-95k、30-40mAs,焦虑设定为180cm。影像学特征的分析,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展开。

高分辨率CT检查:使用我院提供的高分率CT扫描仪,将层距、间距、螺距分别设定为1mm、5mm、1.375,管电压、管电流分别设定为120kV、250mA。检查前1周,停止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检查前6h嘱患者禁食,检查前30min左右让患者摄入适量的清水,控制在500-1000mL范围内,旨在充分充盈肠道,如若患者存在碘过敏问题,就需实施隐形试验,之后在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在检查期间,患者取仰卧位,指导其深呼吸后屏气,从肝顶扫描至肝下缘,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的20-30s、40-50s、180s时间段分别实现静脉期、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展开处理。重建参数,将间距、层厚分别设定为0.625mm、1-3mm,利用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组技术对患者肺内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包括位置、数量等,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负责阅片。

1.3观察指标

在尘肺合并肺结核诊断中分别应用X射线、高分辨率CT检查后,将痰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两组诊断符合率,做好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由SPSS21.0软件完成,t、X2分别实现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痰培养结果(对照组Ⅰ期5例、Ⅱ期6例、Ⅲ期9例;观察组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13例)作为标准,相较于行X射线检查的对照组,采取高分辨率CT检查的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见表1。

1两组诊断符合率对比(n/%)

组别

n

Ⅰ期

Ⅱ期

Ⅲ期

观察

20

5(100.0)

6(100.0)

7(77.8)

对照组

20

3(100.0)

2(50.0)

8(61.5)

3、讨论

尘肺发病率较高,长期吸入大量粉尘是主要致病原因,会严重损伤肺部,且肺组织中因粉尘沉积,可导致吞噬细胞坏死,这就为结核分歧杆菌的入侵提供了机会,最终引发肺结核,加剧病情,增加治疗难度[1]。在尘肺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中,X射线、CT得到了广泛的应用,X射线的优势主要以检查迅速、不良反应低、成本低等为体现,主要是基于病灶密度、边缘情况等前提下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即分辨率较低,难以清晰的反映出肺气肿、积液等征象,容易发生漏误诊问题,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或是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2]

CT的优势主要以扫描快速、分辨率高、可重复等为体现,扫描期间不会受到组织重迭的干扰,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将病灶情况清晰的显示出来,包括位置、形态、结构等,后期在肺部任意平面展开图像重建,有利于医生更加直观病灶情况,这就提高了微小病灶检出率的提高,为尘肺合并肺结核的不同临床分期准确诊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将高分辨CT应用于尘肺病的诊断中,其强化特征与淋巴结受累程度有着紧密的关联,结合病变程度可实现淋巴结结核的准确分期。基于强化特征的前提下来说,随着淋巴结病变的加重,可依次呈现出均匀强化、环状强化、环状与坏死强化与坏死等多样征象合并等[4]。对于合并肺结核的尘肺患者来说,高分辨率CT的应用,可观察到淋巴结速度加快,在病理分期增加的影响下,强化程度也会随之提高。相关研究指出,在尘肺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中应用高分辨率CT检查后,相较于单一尘肺患者,其病灶环状强化占比明显较高,均匀强化则相对较低。提示,尘肺出现肺结核情况后,其淋巴结病变速度明显加快。此外,对于Ⅰ期、Ⅱ期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而言,高分辨率CT可观察到胸膜增厚、树芽征等,相较于Ⅲ期患者,钙化占比相对较低,而薄壁则相对较高,这就为尘肺合并肺结核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指导[5]

本研究显示,将痰培养结果(对照组Ⅰ期5例、Ⅱ期6例、Ⅲ期9例;观察组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13例)作为标准,相较于行X射线检查的对照组,采取高分辨率CT检查的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说明,在尘肺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中,高分辨率CT的诊断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梅菊芳,黄贤平.尘肺合并肺结核与单纯尘肺在CT影像学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2,23(6):620-622.

[2]杜芳莉,李园,杨晓发.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胸部CT影像表现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J].河南医学研究,2024,33(4):688-691.

[3]向小均,刘水.尘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呼吸参数指标的相关性[J].中国CT和MRI杂志,2023,21(8):45-48.

[4]张龙,马研学,苏景瑞,等.多层螺旋CT及灌注成像对尘肺合并肺结核的诊断效果[J].现代科学仪器,2022(1):39.

[5]张敬华,程钢,杨燕英,等.老年Ⅲ期尘肺与结节状大阴影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0,19(10):745-74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