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治疗中医脑病科不寐症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汪雯雯

湖北中医药大学 襄阳市中医医院 (襄阳市中医药研究所),湖北襄阳,441000

摘要

目的:归脾汤治疗中医脑病科不寐症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方法:收集本院2024年1月-2024年12月治疗的100例中医脑病科不寐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单盲分组,50例一组,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归脾汤治疗,对比两组总治疗率、PSQ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治疗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脾汤治疗中医脑病科不寐症相比于西药治疗具有更显著疗效,提高睡眠质量,减轻中医症状,同时具有更高安全性,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归脾汤;不寐症;中医脑病科;疗效观察;作用机制

正文


不寐症在现代医学中称之为失眠病,尤其在中医脑病科具有高发病率,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等症状为典型表现,睡眠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长期如此会出现焦虑等心理障碍以及日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同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1]。现代医学对不寐症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多使用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等镇静催眠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但此类药物的依赖性以及不良反应和不同身体素质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异问题值得重视,很多患者停药后出现反弹,持续影响其健康。中医药近年来获得积极发展,治疗脑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平衡阴阳等观念,还具有副作用小等优势[2]。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证的治疗,包括党参、黄芪、白术等多为益气健脾的药材以及龙眼肉、当归等补血养心的药材,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3]。结合症状进行加减,以适应患者病情以及身体素质的需要。有研究总结归脾汤在改善心脾两虚失眠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潜力,但以往研究致力于普通的失眠类型,缺乏对中医脑病科不寐症的研究。本文以中医脑病科不寐症患者为样本,展开归脾汤疗效和以及机制的具体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24年1月-2024年12月治疗的100例中医脑病科不寐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单盲分组50例一组,对照组28例,女22例,58-94岁,平均(78.59±1.20)岁,病程1-14个月,平均(5.85±0.20)月;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56-92岁,平均(78.64±1.22)岁,病程1-12个月,平均(5.79±0.18)月;组间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条件;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审批号:20251015268

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4]中失眠症以及《中医内科学》心脾两虚型不寐诊断;(2)意识清醒,能自主表达;(3了解研究的全面内容,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其他靶向脏器功能不全;(2)对研究用药过敏;(3)12周内有镇静药物治疗史。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口服艾司唑仑片(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3047),1 mg/次,睡前30分钟服用,连续用药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提供归脾汤加减治疗:党参1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龙眼肉20克、茯神15克、远志10克、酸枣仁30克、木香6克、炙甘草5克。随证加减:脾失健运的患者加半夏10克、陈皮8克、肉桂10克,心悸甚者加柏子仁12克;食少纳呆者加焦三仙各15克;头晕甚者加天麻10克;水煎服,早晚各半剂(温服),连续用药4周。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评估,基本痊愈:中医证候积分降幅≥95%;显效:中医证候积分降幅≥75%;有效:中医证候积分降幅≥3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降幅<30%。2)睡眠质量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6]7个维度(0-3分),总分0~21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3)中医症状变化,参考《中药新药I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分数越高,症状越重。(4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包括头晕、嗜睡、便秘肝肾功能异常。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0.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性比较首选χ2检验,当样本量较小且理论频数<5时,改用Fisher确切检验以提高结果可靠性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治疗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临床疗效n,%)

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治疗率

对照组

50

12(24.00)

17(34.00)

12(24.00)

9(18.00)

41(82.00)

观察组

50

19(38.00)

20(40.00)

9(18.00)

2(4.00)

48(96.00)

x2






5.005

P






0.025

2.2PSQI评分

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3.

2治疗前PSQI评分(x±s,分)

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效率

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

催眠药物

日间功能障碍

总分

对照组

50

2.15±0.25

2.05±0.22

2.09±0.20

2.04±0.18

1.98±0.24

2.10±0.21

2.12±0.21

14.53±0.22

观察组

50

2.12±0.24

2.07±0.20

2.11±0.24

2.07±0.15

2.01±0.25

2.07±0.20

2.10±0.20

14.55±0.21

t


0.612

0.476

0.453

0.905

0.612

0.731

0.488

0.465

P


0.542

0.635

0.651

0.368

0.542

0.466

0.627

0.643

3治疗后PSQI评分(x±s,分)

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效率

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

催眠药物

日间功能障碍

总分

对照组

50

1.30±0.31

1.28±0.28

1.39±0.33

1.39±0.45

1.42±0.31

1.29±0.28

1.32±0.30

9.39±0.32

观察组

50

0.71±0.25

0.75±0.14

0.80±0.28

0.77±0.30

0.83±0.26

0.73±0.24

0.79±0.25

5.38±±2.15

t


10.476

11.798

9.640

8.106

10.311

10.738

9.597

13.04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中医证候

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4中医症候积分变化(x±s,分)

组别

例数

入睡困难

多梦易醒

心悸健忘

神疲食少

头晕目眩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0

4.85±0.21

2.48±0.18

4.42±0.18

2.50±0.17

4.38±0.15

2.31±0.15

4.41±0.18

2.15±0.15

4.28±0.10

2.19±0.15

对照组

50

4.86±0.20

1.86±0.15

4.45±0.19

1.90±0.14

4.40±0.16

1.87±0.14

4.42±0.16

1.74±0.14

4.31±0.12

1.65±0.17

t


0.244

21.291

0.811

19.265

0.645

15.163

0.294

 

14.130

1.358

16.842

P


0.808

0.000

0.420

0.000

0.521

0.000

0.770

0.000

0.178

0.000

2.4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5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n,%)

组别

例数

头晕

便秘

嗜睡

肝功能指标异常

肾功能指标异常

合计

对照组

50

1(2.00)

2(4.00)

2(4.00)

1(2.00)

1(2.00)

7(14.00)

观察组

50

0(0.00)

0(0.00)

1(2.00)

0(0.00)

0(0.00)

1(2.00)

x2







4.891

P







0.027

3讨论

中医脑病科对不寐症病机分析,认为与心脾两虚导致的心神失养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即是为后天之本,也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运化功能失调,则影响气血的生化,导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引起不寐症状[8-9]

归脾汤在不寐治疗领域中以“心脾同治”为核心成为治疗心脾两虚证的经典方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归脾汤的方剂分析,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皆为甘温之品,益气健脾,使脾胃强健,促进气血生化[10]。当归和龙眼肉能养血安神;茯神、远志、酸枣仁皆是宁心安神的药材;木香理气醒脾,防补药滋腻碍胃。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效,使气血充盛、心神得养,从而改善睡眠[11-13]。从现代药理机制分析,归脾汤具有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研究发现,酸枣仁中的活性成分酸枣仁皂苷A在神经递质系统可以作用于下丘脑5-HT1A受体,增强其表达,影响其信号传导,从而参与其睡眠以及情绪的积极调节[14-16]。还有研究发现,归脾汤中远志中含有远志皂苷成分,强化γ-氨基丁酸神经元活性,起到镇静作用,促进睡眠。一项关于慢性失眠的研究中指出[17],失眠患者伴随激素异常,主要是褪黑素分泌紊乱、皮质醇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生长激素分泌受抑,这些激素异常分泌和波动均参与失眠的发生过程,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导致的皮质醇水平升高占主导地位[18]。而归脾汤具有调节HPA轴负反馈机制,抑制HPA轴过度激活,降低血浆皮质醇浓度,减轻应激反应对睡眠的干扰[19]。另有研究指出,黄芪和当归中的黄芪多糖、当归多糖成分均均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可以调节IL-6、TNF-α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中枢炎症反应,改善睡眠质量[2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治疗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药方剂归脾汤能确切提高中医脑病科不寐症的疗效。分析如下,中医理论对不寐症的理解认为其与心、脾、肝、肾脏腑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即“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者,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指出心血不足是不寐的根本病机[21-23]。归脾汤通过健脾养血、宁心安神来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平衡阴阳交合,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改善睡眠状况。其中党参、黄芪作为均药具有强效的补气作用;白术、茯苓作为君药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功能;龙眼肉、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共为臣药;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24]。诸药配伍,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这些药物配伍能基于心脾两虚的病机从根本上改善不寐症症,提高疗效。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归脾汤能更有效改善心脾两虚症状以及提高睡眠质量。分析认为,归脾汤能充足气血,心神得养,改善心脏脏腑功能,使气血充足,气血充足则促进阴阳调和,促进睡眠。现有研究发现,归脾汤中黄芪甲苷、党参多糖等活性成分对于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从而积极调节睡眠过程[25]。归脾汤的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等作用可以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气血生化,进而调节面色萎黄以及心悸等症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归脾汤安全性良好,分析可能与其中药的使用有关,中药材均为天然动植物,相对安全。共同通过“健脾”、“养血”、“安神”的多途径调节心脾两虚病机,改善失眠症状。

综上所述,归脾汤具有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气血亏虚、调节脏腑功能平衡等作用,用于脑病科不寐症中具有确切疗效,可改善睡眠质量及中医症状,还能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康丽杰,许二平,丁娜娜,等.归脾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12):6.

[2]张雅丽,谭涛,李丹丹.李丹丹运用归脾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老年性失眠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3,29(5):151-153.

[3]徐鑫玉,李莉,侯晓,等.针刺联合归脾汤加减督脉熏蒸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24):2670-2674.

[4]宣建宗,冯兴雯,吴亮亮,等.归脾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液透析失眠患者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025(007):59-62.

[5]彭学慧,林明慧,高淑铮,等.温针灸脐周四边穴对心脾两虚型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4,40(6):26-30.

[6]吴绮华.择时循经点穴法配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5):2710-2712.

[7]秦建婷.针灸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帕金森失眠患者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050(001):124-126.

[8]张琦、翁家俊、陈浩、侯吉华、肖移生、熊自敏、姚凤云.基于数据挖掘的中成药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0,31(12):1502-1507.

[9]陈黎莉,何叶,任剑,等.中药归脾汤加减干预心脾两虚型癌因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22,37(10):1733-1736.

[10]吕红,赵凌霄,王豆,等.闫咏梅运用解郁宁神汤治疗失眠伴焦虑抑郁[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2):34-38.

[11]吴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帕金森病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疗效[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04):694-696+705.

[12]徐鑫玉,李莉,侯晓,等.针刺联合归脾汤加减督脉熏蒸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030(024):2670-2674.

[13]姚艳玲、胡珊、刘昊、王丽芬.改良督灸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不寐的随机对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20,40(12):1605-1608.

[14]曾垂义,牛琳琳.毛德西治疗不寐八法[J].中医学报,2021,36(1):114-117.

[15]李丹,阮梽珅,吴波.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分型论治不寐[J].山东中医杂志,2024,43(5):441-445.

[16]王旭昀,张磊,龚志忠.揿针,耳穴压豆辅助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男性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2):132-136.

[17]李凤云,赵铎,刘福贵,等.归脾汤化裁方现代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25,46(2):281-284.

[18]王海南,孙艳舫,王会朋,et al.复方皂矾丸联合茵陈蒿合归脾汤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9):1823-1827,1832.

[19]刘晶,胡喜姣,孙淼,等.电针联合归脾汤对产后抑郁大鼠抑郁症状的影响及机制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5):807-811,891.

[20] 任洁,朱明建,杨洁,等.归脾汤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急,2022,31(2):370-373.

[21]王津翔,方磊,葛龙,等.失眠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实践指南[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5,59(1):1-6.

[22]许文杰,王枫,周一心,等.脑卒中后失眠中西医病因机制初探[J].陕西中医,2020,41(1):134-136.

[23]徐文华,徐心然,仲瑾,等.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安全性[J].中国医药学报,2023,38(12):6139-6143.

[24]王晋美,潘立民,关睿骞,等.基于"瘀血"理论探讨失眠合并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23,29(10):2020-2026.

[25]于臻,边新娜,韩文文,等.失眠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20,33(1):151-1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