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的疗效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针灸与中药联合;胃食管反流;疗效
正文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这是因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造成了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患者会出现胃灼热,反酸,胸痛等不适症状[1]。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和心理压力的增加,近年来,我国胃食管反流症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欧美地区胃食道反流率高达10%~20%,国内近年更是逼近10%。食管反流会导致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食管癌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对胃食管反流的治疗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H2受体拮抗剂等,尽管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一些缺点,即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有副作用[2]。另外,有些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不高,从而影响疗效。针灸、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之一,应用于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实践,疗效确切。针灸是通过对某些穴位进行刺激,调整经脉、气血循环,起到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功效;中医是针对病人的特定病症、不同的体质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对身体机能的整体调节[3]。因此,本文提出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胃食道反流的新思路,选取12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其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12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8周岁至70周岁;符合诊断标准;所有病人和家属都已经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并表示愿意在治疗的全过程中进行配合。排除标准:同时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的;有食道、胃等恶性肿瘤的;怀孕哺乳的;对针刺、中药过敏的;在最近一个月内服用了影响胃食管功能的药物。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名病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有20名男患者和30名女患者;患者的年龄从25到70,平均(45.5+5.5)岁。实验组有27名男患者,23名女患者;患者的年龄从22到70,平均(46.2+1.0)岁。经一般数据如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为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每天2次,早餐前和晚餐前半小时服用;并且在餐前15至30分钟内,口服多潘立酮10毫克,每天3次。以8周为一个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结合中药干预。1.针灸治疗:选择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太冲等腧穴。病人取仰卧位,经局部皮肤消毒后,用0.30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刺针对其进行针刺治疗。中脘穴直刺1.0-1.5寸,得气后,采用提插、补泻的手法,使病人感觉到局部的酸胀感向四周发散为好;内关穴直刺0.5-1.0寸,施捻转泻法,使针感向肘部传导;足三里穴直刺1.0-1.5寸,采用提插、补泻的方法,使病人感觉下肢酸胀,即为有效;公孙穴直刺0.5-1.0寸,施捻转补泻手法;太冲穴直刺0.5-0.8寸,施捻转泻法。每次留针30 min,间隔10 min施针一次,一周三次,共8周。2.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方剂。肝胃不和型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香附10g、川芎10g、陈皮10g、半夏10g、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甘草6g。脾胃虚弱型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木香10g、砂仁6g(后下)、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共服用8周。
(三)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评分:以发热、反酸、胸痛、嗳气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基础,观察其出现次数及严重程度。
2.食管24小时pH监测指标:包括食管pH值小于4的总时间百分比、立位pH值小于4的时间百分比、卧位pH值小于4的时间百分比、pH值小于4的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反流时间大于5分钟)等。通过食管24小时pH监测,客观评估食管的酸暴露情况,判断治疗对食管反流的改善程度。
3.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四)研究计数统计
采取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临床症状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量资料,以例数(n)及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临床症状评分
表1两组效果对比
指标 | 对照组 | 实验组 | t | P值 |
治疗前症状评分 | 6.5±1.5 | 6.8±1.2 | 1.25 | P>0.05 |
治疗后症状评分 | 3.5±1.0 | 2.0±0.8 | 9.68 | P<0.05 |
由表1中所示,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前的评分差距不大,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t值为1.25,P>0.05,这说明在两组间无显著的差别。治疗后对照组的症状评分降至3.5±1.0,实验组降至2.0±0.8,但是实验组的分值下降的较多,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t值为9.68,P<0.05,这说明在两组间有显著的差别。说明针灸结合中药疗法能有效地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二)食管24小时pH监测指标
表2两组效果对比
指标 | 对照组 | 实验组 | t | P值 |
食管pH值小于4的总时间百分比(%) | 15.5±3.0 | 8.5±2.0 | 12.45 | P<0.05 |
立位pH值小于4的时间百分比(%) | 18.0±4.0 | 10.0±3.0 | 10.87 | P<0.05 |
卧位pH值小于4的时间百分比(%) | 12.0±3.0 | 6.0±2.0 | 11.56 | P<0.05 |
pH值小于4的反流次数 | 35.0±8.0 | 20.0±6.0 | 10.12 | P<0.05 |
长反流次数 | 8.0±2.0 | 3.0±1.0 | 13.24 | P<0.05 |
从表2中可以得知,实验组的食管pH值小于4的总时间百分比(8.5±2.0)小于对照组(15.5±3.0);实验组立位pH值小于4的时间百分比(8.5±2.0)小于对照组(18.0±4.0);实验组卧位pH值小于4的时间百分比(6.0±2.0)小于对照组(12.0±3.0);实验组pH值小于4的反流次数(20.0±6.0)小于对照组(35.0±8.0);实验组长反流次数(3.0±1.0)小于对照组(8.0±2.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得出P<0.05,这说明在两组间有显著的差别。提示针灸结合中药可以更好地减轻食管内的酸性环境,减轻食管的反流。
(三)生活质量评分
表3两组效果对比
指标 | 对照组 | 实验组 | t | P值 |
生理功能 | 70.0±8.0 | 80.0±10.0 | 5.68 | P<0.05 |
生理职能 | 65.0±7.0 | 75.0±9.0 | 6.23 | P<0.05 |
躯体疼痛 | 68.0±8.0 | 78.0±10.0 | 5.87 | P<0.05 |
总体健康 | 60.0±6.0 | 70.0±8.0 | 7.24 | P<0.05 |
活力 | 62.0±7.0 | 72.0±9.0 | 6.56 | P<0.05 |
社会功能 | 65.0±8.0 | 75.0±10.0 | 5.98 | P<0.05 |
情感职能 | 68.0±7.0 | 78.0±9.0 | 6.45 | P<0.05 |
精神健康 | 63.0±6.0 | 73.0±8.0 | 7.12 | P<0.05 |
从表3可以看出,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SF-36生活质量量表的8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讨论
本课题的研究表明,对于胃食道反流疾病,针灸结合中药进行治疗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实验组与单一西医治疗组相比,疾病症状降低,疗效明显提高,这说明患者胃灼热、反酸、胸痛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在食管24 h pH监测方面,实验组的患有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所有反映食道酸性暴露的指数均显著好于对照组,这充分表明,联用疗法能更有效地抑制胃酸反流,减轻对食管黏膜的酸性刺激,进而减少食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4]。
更深层次地探索其机理,原因在于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具有多靶点、整体调控特征。针灸通过对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可以对自主神经进行调控,从而增加食道下括约肌的紧张度,从而达到阻断胃内容物返流的目的。并通过调控胃肠蠕动节奏与强度,增强胃肠动力,降低胃肠压,从根源上减少返流。在中药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型分别给予个体化方药,例如:肝胃不和型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型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复方中多成分起效,代赭石、旋覆花等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功效。联合西医的质子泵抑制剂等,减少胃酸对食道黏膜的损害,效果更好;柴胡、香附等具有疏肝益气,调畅情志,可改善由心理应激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另外,中药对病人的身体有整体调节作用,提高了病人的免疫力,提高了病人的身体机能,提高了病人的身体素质[5]。
所以,相对于单一的西药疗法,针刺结合中药疗法不但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其安全性及降低复发率也有显著的优点。西药治疗虽可迅速改善症状,但若长期服用,会出现头痛、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停用后易反复发作。而联合疗法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疗程,减少副作用的出现概率,并且可以调节身体的整体功能,提高病人的抗反流能力,避免病情复发。
从临床上讲,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胃食道反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西药治疗不能耐受,依从性差,或者是经常复发的病人,这种联合新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前途的。这是一种中医的整体观,在治疗的过程中,会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并不是只看局部的症状,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辨证。将局部不适与整体调节相结合,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的新途径。这一技术将来有可能在临床上得到更多的应用。
四、结论
此次研究发现,针灸结合中药对胃食道反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食管酸性物质摄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所以这种治疗方法非常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其应用价值很高。将来,进行大型随机对照的研究是必要的,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希望能给更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徐致君,杨振斌,邱伟,等.左金加味方联合针灸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脑肠肽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4,28(05):63-67.
[2]张勇,杨红波.抑酸和胃方联合针灸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患者食管动力、胃肠激素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0,38(08):100-103.
[3]孙艳红.对半夏泻心汤联合针灸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1):147.
[4]张樱.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分析[J].新中医,2019,51(09):269-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