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同部位静脉留置套管针致静脉炎的护理分析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高永梅

新疆医科大一附院昌吉分院 新疆昌吉市 831100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不同部位静脉留置套管针致静脉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儿童患者(选取时间:2024年1月至2024年5月期间)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样本。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分析不同部位静脉留置套管针致静脉炎发生率与留置针管的留置时间差异。结果: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相比,留置时间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与大隐静脉和头皮静脉进行比较时,足背静脉的留置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头皮静脉在留置时间上与大隐静脉、足背静脉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大隐静脉的留置时间与头皮静脉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留置针的具体位置与静脉炎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结论:在儿童患者中,四肢静脉是进行穿刺操作的首选部位,头皮静脉位居其次。熟练掌握穿刺技巧以及套管针的固定方法,对于提升留置针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儿童;静脉留置套管针;静脉炎;护理分析

正文


基于静脉留置针具备对血管刺激小、疼痛轻微、可弯曲、不易滑脱以及便于患者活动等优点,已成为临床输液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将其应用于儿童治疗中,不仅有效缓解患儿的痛苦,更易获得患儿家属的认同,缓解了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品质[1]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静脉炎情况时有发生,这会对输液治疗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儿童不同部位静脉留置套管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显得十分关键。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数据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40儿童患者(选取时间:20241月至20245月期间)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样本。

40儿童患者中21男性和19女性;年龄介于50d8岁,平均年龄为3.43±1.12岁。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选用由广东百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26G型号的正压留置针进行相关的操作。在进行穿刺的部位选择上,具体包括头皮静脉穿刺17例,手背及腕部静脉穿刺16例,以及足背静脉穿刺7例。每次输液操作完成后,采用0.9%氯化钠溶液5ml进行脉冲式正压冲管以及封管操作。

 

 

1.3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部位静脉留置套管针致静脉炎发生率与留置针管的留置时间差异。

静脉炎的分级标准如下:I级静脉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疼痛感,伴随红肿或水肿现象,但没有出现明显的条索状变化;II级静脉炎在I级的基础上有所加重,除了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之外,还出现静脉条索状的改变;III级静脉炎除了具备I级和II级的所有症状外,触摸患处可以明显触及到硬结。

 

1.4统计学方式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工作。所有的计量数据都遵循了正态分布的规律,并采用了`c±S的标准格式表示数据,运用t检验方法评估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对于计数数据,则选择了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通过c2检验来分析数据的统计学意义。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P0.05表明研究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 结果  

2.1关于留置时间的对比数据

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相比留置时间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与大隐静脉和头皮静脉进行比较时,足背静脉的留置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头皮静脉在留置时间上与大隐静脉、足背静脉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大隐静脉留置时间与头皮静脉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数据参阅表格1

1 留置时间(d

部位

例数

留置时间

四肢静脉

17

4.99±1.55

头皮静脉

8

4.11±1.81

大隐静脉

8

3.59±1.42

足背静脉

7

2.51±0.98

t/P头皮静脉四肢静脉


1.256/0.222

t/P头皮静脉与大隐静脉


2.160/0.041

t/P头皮静脉与足背静脉


3.896/0.001

 

2.2关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分析

留置针的具体位置与静脉炎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其中,40例儿童患者共计发生非正常拔管15例,由于静脉炎的例数为9例,其中,以足背静脉位置突出,但其与大隐静脉、头皮静脉的数据相比,无差异性,P>0.05

 

3 讨论

在对儿童进行穿刺操作时,应考虑使用头皮静脉,因为头皮静脉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留置,且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输液通道,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头皮静脉选择应为血流量丰富且无静脉瓣的粗直血管,这样的血管能够提供足够的血流速度,确保药物或营养物质能够迅速有效地输送到儿童体内。在进行穿刺操作时,应避免在关节部位进行穿刺,因为关节部位的血管较为复杂,穿刺难度较大,且容易引起儿童的不适和疼痛。加之关节部位的活动导致穿刺部位的移位或出血,影响治疗效果[2]

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非正常拔管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静脉炎的发生,在客观因素方面,护士在进行穿刺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血管内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或者由于外套管的长度不够,导致液体外渗,这均会成为引发非正常拔管的客观原因。至于主观因素,与患者头皮和足背皮下脂肪较薄的情况有关,这些部位由于容易受到摩擦和刺激,进而增加了静脉炎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护士在执行穿刺操作之前,需要用左手稳定住需要穿刺的皮肤区域,右手握住针翼,确保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表面形成大约30度的倾斜角度。以缓慢而稳定的方式将针头插入皮肤。在穿刺过程中,一旦观察到有回血现象出现需要及时调整针头的角度,使其为15度,且深入12毫米。此时固定住针芯,后用左手将塑料套管完全推进到静脉内部,而右手负责将针芯抽出。在确认血液能够顺畅回流之后使用透明敷料覆盖住针孔,并进行固定,且固定时,应确保透明敷料与皮肤之间不存在气泡,以保证其粘贴的牢固性。消毒完成后,插入输液头皮针,开始输液过程,并分别对针柄和延长管进行固定。在进行穿刺操作时,需要留意静脉留置针和头皮针在进针的角度和速度上的区别。对于留置针而言,进针角度应在1530度之间,且进针的速度要慢,并确保外套管的完整长度。而头皮针的进针角度相对较小,进针速度需要相对较快。

综上所述,在儿童患者中,四肢静脉是进行穿刺操作的首选部位,头皮静脉位居其次。熟练掌握穿刺技巧以及套管针的固定方法,对于提升留置针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门婷婷,付洪杰,邢秀桂,. 水胶体敷料降低阿奇霉素致儿童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22,38(15):2652-2655.

[2]程雪,张晓和,薛婷,.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在降低儿童留置针所致液体渗出及静脉炎的作用[J]. 医学信息,2023,36(21):169-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