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为枢理论谈脾胃病从胆论治的临床经验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刘俊1 沙剑轲2 赵萍3 梁爽4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中医药大学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

五脏六腑为中医常用语,中医辩论五脏六腑并不指某一个确切的器官,而是脏象功能代表。胆附于肝上,与肝脏共居人体的胁部,胆内贮藏照汁,主决断,可帮助肠胃消化水谷,还可协调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足少阳经属胆络肝,因而胆和肝相表里。当中医提到某个脏腑出现病变、需要治疗的时候,一般通过对内部调理的方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也是脾胃功能差的患者治病时从肝胆入手调理的原因。


关键词

少阳为枢;脾胃病;从胆论治;临床经验

正文


少阳为枢,具有促进和调节气机运动的作用,少阳运转得当,则气血、津液输布适宜;少阳转运异常,则气机不畅,气血、津液输布失宜。少阳病时通常代表着枢机不利,表现为气滞少阳,邪入少阳,胆与三焦功能障碍,气的升降道路阻塞,气机水火通降失调,从而使人体的气血津液升降失常。故而胆气升,余脏随之而升,胆气降,则余脏之气化受损,清不生,浊不降,易发病。古书记载胆少阳属木,胃阳明属土,“土得木而达”,胃的功能运转,通降传导,脾的运化转输,脾气升清,均离不开肝胆的调达。肝随脾升,胆随胃降[1]

1 少阳为气机之枢
  中医认为少阳为枢,为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枢纽,具有沟通人体表里上下,调节和控制气机的运动之特点,其生理功能为输布全身的气血津液。少阳为小阳,亦称为一阳,足见其阳气始生的特点。而春亦为少阳,春季为一岁之始,阳气始发、阳气始动,故四季之春属少阳,其代表着万物初始初发的状态。少阳在脏腑主肝胆三焦,在经络主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在六气主少阳相火,在疾病传变中主由虚转实阶段。其阳气的作用遍布全身,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都具有温煦、激发和推动的作用。但当阳气的升发受到束缚时,生机不畅,邪气郁结于内,阳气不得升发,郁久则化热、化瘀,此为少阳病发病的基础。
  古人认为生命本于阳气,阳气决定着生命。阳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流逝不断的运动变化。阳气的基本运动形式包括开、圈、枢,是指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阳主一身阳气的敷布,阳明主一身阳气的收纳,少阳是转输阳气的关键环节。少阳主开合的枢纽,既是关键核心,又能调节控制。少阳处于太阳与阳明之间,中枢之位,为人体阳气消长输布的枢纽,起到协助太阳阳气之外达,以及及阳明阳气之内收的作用。以人体经络而言,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经均循行于手足阳明、太阳经之间,太阳为表、阳明为表之里,少阳位于两者之其中,具有疏通表里内外、通达气血阴阳枢纽之用。有古医认为少阳具有调节、疏理阳气的作用,五脏六腑依赖阳气产生各种生理活动,精神心理亦依赖阳气而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
2 少阳为脏腑之枢
    人体五脏六腑皆存在气机的升降出入活动,可知气机运动与开圈枢关系极为密切。就少阳而论,少阳是机体阳气出阴入阳之枢,是为阴转阳的起始点。一方面,少阳有如枢机般调节太阳、阳明两经表里阳气的正常出入运转;另一方面,少阳也调节着五脏六腑的气机正常出入运转。古医认为盖胆为少阳,输转一身之阳气,体本阳也。通俗来讲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应于少阳,气机生发。就五脏六腑而言,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皆赖肝胆少阳气化功能的鼓舞。总而言之,少阳为枢,体现为肝胆疏泄之气的斡旋及三焦气道的畅达、全身脏腑阴阳气血的流转输布。
3 从胆论治脾胃病
  胆主藏精汁,精汁为胆汁,是指一种纯净无杂质的精华。胆汁源于肝脏,是肝脏内的精华物质流入胆中,从而化为胆汁,存于胆囊中。因而胆又被称之为“中精之府”“猜净之府”。胆汁味苦色黄,苦味性能下降,输入肠胃后可协助其消化水谷,嗅时有明目之效。当胆囊出现异常,胆火逼胆汁上逆时,表现为口苦、呕吐苦水等病症;胆汁外溢时,表现为目黄、肌肤发黄等病症;胆汁分泌失常时,表现为消化不良等病症。胆藏精汁并能输泄胆汁于肠胃的功能,决定了胆腑的特点,有藏有泄。
  胆主决断,表现在协调脏腑,及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方面。古医认为胆有中正无私、不偏不倚、刚直不阿等特征,可用来比喻它的裁判和调解作用。若胆气足,则在外界的刺激侵袭人体时,会因胆对各脏腑、组织及气血间作出的迅速而正确的仲裁从而保障机体的各种正常活动。即使刺激再大也不致于打乱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及平衡关系。若胆气弱,则胆的协调作用就会减弱或丧失,机体对外界刺激接受不了,适应力降低,导致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及平衡关系失调。
  脾和胆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中医上认为其具有维持消化功能、协调胃肠道、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脾和胆皆在消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参与消化、吸收和转化水谷精微,对食物进行分解和吸收。胆囊则储存胆汁,胆汁中的胆酸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脾的养分转化和运化能力影响着胃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行,而胆汁的分泌则使食物能够顺利消化和吸收。脾脏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肝脏是产生胆汁的主要器官。脾脏在调节胃肠道功能和维持血液平衡的过程中,与肝脏的关系紧密,进而影响胆汁的生成和分泌。
  中医理论解释脾胃和肝胆对应不同的五行,脾胃属五行中的“土”,而肝胆则属“木”。因此,若观五行八卦,可知脾胃与肝胆之间存在相克的关系。正因此,当其中某一个脏腑出问题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肝胆疏泄气机出现异常则脾胃的运化亦会失常。若脾胃的运化不调则肝胆疏泄气机的功能亦会出现问题。因此脾胃出问题,可以从肝胆论治,中医上认为脾胃和肝胆相克。肝胆为起病之源,脾胃为传病之所,从肝胆论治是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方式,也是消除脾胃疾病的根本[2]
4 思考与体会
    少阳为弱阳,湿热之邪好伏于少阳三焦,少阳胆腑与三焦同气,胆腑与中焦位置相邻,湿热之邪困于胆腑难免入侵中焦脾胃;气滞更不易运化水湿,且少阳胆内寄相火,湿为阴邪,与热结合,胶着难分,聚于中焦,胃络瘀阻,瘀久息肉乃生。少阳三焦与阳明胃腑相通,三焦主司人体气血津液的升降运行,三焦枢机不利,则气机升降紊乱。可知少阳枢机不利是脾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由此可见,少阳胆经与脾胃关系密切,木旺则易克土,易导致脾胃病的发生,三焦不通则不能调灌周身,出现湿热、痰浊、血瘀等证,继而形成虚实寒热错杂的局面。总而言之,“少阳为枢”的本质在其为气机之枢,作为枢纽调控气机的升降出入,维持气机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其布散阳气、调节脏腑、输布相火的作用,进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胆腑不和,气机失调,湿热内蕴,足少阳胆腑,寄于肝,胆之汁主藏,胆之气主泄,故喜通不喜塞。古书言:“胆者,中正之官,主决断,寄相火。”胆腑内藏精汁,化生于肝之余气,肝胆互为表里,调节胆汁排泄,有规律地作用于脾胃。若胆腑失和,邪气无法转枢,阳气不能升发调达,相火不能布于全身,木盛乘土,必然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脾失健运,则无力运化水湿,水液停聚于胃院,阳明胃气本燥,则易与郁滞之胆气相合,形成气郁化火之势,燥热郁发,湿热蕴结,积聚发为疾病。少阳枢机不利影响脾胃健运,导致湿浊、痰瘀阻滞中焦,瘀血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诱发脾胃病的始动因素[3]

参考文献

[1] 韩啸,谭祥,李军祥. 基于少阳为枢理论谈脾胃病从胆论治[J]. 环球中医药,2019,12(10):1551-1554. 

[2] 李若愚,刘铁军.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1):161.

[3] 阮君,陈珺明,王兵. 运用“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理论防治代谢综合征[J]. 中医学报,2018,33(3):411-414. 

 

作者简介:刘俊(1975.03-),云南大关,汉族,副主任医师,本科。

 


...


阅读全文